“腹有多材口不開,風波浪里自乾坤”。臨近畢業季,滁州市第三小學六年級舉辦了以“餃子”為主線的一系列傳統文化活動。活動中,畢業班的全體師生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開展了包餃子、吃水餃、寫水餃及說水餃等“四味餃子”系列活動。
包餃子˙甜味
千學不如一練。隨著“活動正式開始”的一聲令下,油鹽醬醋,排兵布陣;鍋碗瓢勺,歡歌齊奏。老師們親身示范,孩子們各司其職,和、搟、捏……個個學得有模有樣!不一會兒,各種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餃子“粉墨登場”。食堂的師傅調侃道:“這是從爺爺輩兒到孫子輩兒的都齊活了。”一句話逗得大家笑破了肚子!
吃餃子˙詩味
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來啦,同學們和老師圍坐在一起,共享這份勞動后的喜悅。吃到嘴里的是餃子,品位的是友誼、溫馨和習俗。吃著同學們特意為自己準備的素餃,穆子青同學直言“人間有味是清歡”;視頻連線轉走的羅語晨同學,同學們喊出:“遙知同學聚會時,遍吃餃子少一人”;緊握即將回外省市老家讀初中的袁成同學的手,同學們不禁眼含淚光:“勸君再食一碗餃,北出三小無故人”……這時,同學們吃的是餃子,品的是文化。
寫餃子˙墨味
情動而辭發,同學們紛紛拿起筆,寫下了整個實踐過程的所感所悟,惜時、友情、親情、師恩……
“當餃子出鍋時,我們一擁而上,迅速排好隊。我們時刻記著老師的告誡——注意吃相,但當餃子進碗的那一刻,大家就情不自禁地狼吞虎咽了。好兄弟們對我‘寵愛有加’,一人貢獻一個,‘勸君再食一碗餃,北出三小無故人’, 搞得我眼圈直泛紅……”——袁成。
“說到家長,不得不夸夸本次活動的‘主力軍’——邢女士(也就是我媽),為了本次活動,她真是‘鞠躬盡瘁,累而不已’。無論是速度還是數量和外形都遠超其他三組,我覺得她才是當之無愧的‘MVP’”——沈括。
說餃子˙文味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堅守文化自信?圍繞這個話題,開展了以“餃子”為切入點的“傳統節日VS洋節”的小小辯論賽。辯論賽中,雙方辯手旁征博引,唇槍舌劍,激烈交鋒。最后老師總結,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對立、盲目排外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起源于神話、傳說、祭祀等,跟農業和人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強調的是莊重、倫理、集體主義等等;而西方洋節很多起源于宗教,主題單一(例如母親節、父親節等),強調個人性格、情感等的釋放。兩者都是世界文化之瑰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自覺學習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時代在發展,社會早已富足,餃子可以隨時隨地吃了,但永遠不變的是餃子所承載的文化韻味。“四味”餃子別樣情,孩子們在傳統文化暈染活動中以“餃”交心,認識與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為自己的成長記錄冊增添一份美好的成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