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擰緊城市“水龍頭”,讓每一滴水物盡其用?近日,記者深入兩家節水標桿單位,探尋他們的節約用水“法寶”。
點“污”成金:中水循環的再生密碼
走進滁州市級節水型企業——滁州市中冶水務有限公司,轟鳴的鼓風機正高速運轉。安全環保主管甘成海站在冷卻系統旁,“這里曾是個不折不扣的‘吃水大戶’——污泥車間用水、風機冷卻水加上除臭噴淋水,每小時要‘喝’掉數噸自來水,一年就是30萬噸!”如今,這套系統“改換門庭”,“暢飲”的正是該廠自產自銷的“再生水”——中水。通過關鍵技改,他們將生產環節三大用水點100%接入中水回用系統,實現了生產用水的內部循環。
作為滁州市區首座市政污水處理廠,中冶水務日均處理生活污水15萬噸,服務人口45.6萬人。處理后的水質達國家一級A標準,這本是排入河流的“終點水”,如今卻成了寶貴的“源頭水”。
甘成海道出節水管理的“真經”:公司織就了一張嚴密的層級責任網。公司領導統領全局,部門主管分解落實,班組長現場執行,員工自覺踐行節水意識。節水管理員如同“水衛士”,每日巡查廠區,專治“跑冒滴漏”——水管閥門定期檢修,綠化澆灌精準控制并引入節水新技術,辦公區域更是全面換裝節水龍頭與馬桶。
更可貴的是,節水成果惠及環衛。廠區周邊專設了多處中水取水點,成為環衛車輛的“加油站”。“我這一車要裝8噸水,一天跑6趟,過去用自來水灑馬路,真是舍不得多噴一下!”在創業南路取水點,環衛司機羅永慶擰開閥門,清澈的中水汩汩注入罐車,他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現在用這再生水,心里頭踏實!”僅此一項,每年就省下18萬噸自來水。
雨水協奏曲:圖書館里的“活水”智慧
安徽省節水型單位——滁州圖書館的節水答卷同樣令人驚嘆。
物業工程部主管王仁手中的用水報表揭示了一個“反差奇跡”:圖書館人流量連年攀升,而自來水消耗量卻實現“三連降”——2022年1.5萬噸,2023年降至1.4萬噸,2024年進一步壓縮至1.3萬噸,今年前6個月僅用水0.4萬噸。
奧秘何在?圖書館建筑群中,一套精妙的“雨水協奏曲”正在無聲奏響。雨水沿著路邊的專用管道歡快流淌,匯入135立方米的“聚寶盆”——雨水收集池。經過層層過濾,這些“天上來客”進入37.5立方米的清水池待命。當需要時,7.5千瓦水泵啟動,將雨水加壓送入密布的地下管網。于是,190個噴灌頭在壓力下精準升起,均勻滋潤著館區綠植;清澈的雨水也化作噴泉池中躍動的精靈,構成靈動的景觀。“這套系統徹底解決了我們景觀綠化和路面清潔的‘耗水大戶’問題。”王仁自豪地介紹。
細微之處見真章。在用水“大頭”衛生間,感應式水龍頭“人來水出,人走水停”;腳踏式馬桶沖水閥取代傳統把手,每一次沖洗都精確量化。節水器具的升級換代,讓這個曾經的“耗水大戶”也變得異常“摳門”。
在滁州圖書館,“依法管水,科學用水”絕非墻上的標語。館內成立了由館領導掛帥的節水創建領導小組,制定了詳實可行的《節約用水管理制度》,節水責任書層層簽訂,指標清晰明確。宣傳陣地更是多維滲透:節水標語抬頭可見,專題講座入腦入心,宣傳欄內展示著節水知識與員工、讀者的創意作品,營造出“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濃厚氛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