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進一步提升市民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知曉度、滿意度和支持度,本報即日起開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共建現代化美好滁州”專欄,著力宣傳我市“五大創建”——即創建滁州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工作開展情況及特色亮點,積極營造精神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敬請關注。
近年來,我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深挖本土文化資源,創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興業”的傳承發展新路徑。通過陣地賦能、隊伍壯大、活動增效、品牌塑造等多維舉措,滁州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更以文明實踐之力繪就城鄉文化新圖景。
整合資源,筑牢傳統文化傳承陣地。我市以全域覆蓋的135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核心,統籌綜合文化服務站、農家書屋、村史館等資源,打造“陣地共建、隊伍共育、活動共辦”的文明實踐聯合體。通過延伸陣地觸角,建成非遺文化傳承基地、“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主題展陳館、遵陽街歷史文化街區等200余個特色文化教育服務場所,將民俗、非遺融入文明實踐場景。
培育隊伍,激活鄉土文化內生動力。我市依托文明實踐陣地,廣泛動員“五老”人員、文化能人、新鄉賢等組建6100余支鄉土文化服務隊伍,如“老蘇趕集”“大柳民間藝術團”等,讓草根力量成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通過“百千萬”基層宣講工程和“百姓名嘴”選拔賽,培育出一批扎根群眾的宣講骨干,推出“一刻鐘宣講”“小伍說書”等30余個特色案例。同時,將鳳畫、秧歌燈、濠州剪紙等非遺項目引入文明實踐陣地,開設傳承班、暑托班300余期,惠及群眾超3萬人次,實現“傳藝”與“育人”雙贏。
創新活動,擦亮文明實踐惠民底色。我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出“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隊伍接單、群眾評單”服務模式,精準配送京劇、花船調等文化服務6萬余次。圍繞“我們的節日”,開展春節舞龍燈、端午制香囊、中秋話團圓等主題活動1.36萬場,讓傳統民俗“活”在當下。
打造品牌,賦能文旅融合發展。聚焦地方特色,我市培育出“一小時巡演”“舞月花文化潤心”等80余個文明實踐項目,依托“譙梁夜市”“千秋公益集市”等品牌,舉辦集中性活動150余場。南譙區創新“1小時文明實踐+1小時文藝展演”模式,推出非遺展演《九獅一犼》、安徽大鼓《二十大精神指航程》等節目,吸引8.3萬人次參與。傳統節慶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春節南湖燈會”“正月十六走太平”等活動吸引游客超300萬人次,帶動消費逾千萬元,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我市以文明實踐為紐帶,讓傳統文化從歷史中走來、在創新中傳承、于惠民中升華,構建起“陣地活、隊伍強、活動熱、品牌響”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