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見山、看見水、記得住鄉愁”,城市人希冀鄉村成為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家園的坐標;“住好樓,享便捷,看得到奔頭”,村民渴望城里的發展要素“下沉”,補齊不平衡短板。
過去這一年,滁州市城鄉互促、協同發力,推動城鄉之間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基本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均衡、要素流動渠道更加暢通、產業融合互動更加緊密,一個個宜居宜業的興旺城鎮、和美鄉村,正成為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加速融合、鄉村全面振興的最佳注腳。
村莊煥新顏,品質生活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關鍵之舉。
跨遍全市8個縣(市、區),總長430公里的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蜿蜒盤旋,將35個鄉鎮、119個行政村、100多個景區景點一一串聯。
沿著風景道的天長99公路段前行,便能抵達草廟山腳下的金集鎮井亭村。這里的鄉村景象美不勝收,農家房屋的白墻黛瓦與周邊的山水田園和諧相融,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深入村莊,會發現一些閑置農房已成功轉型為別具一格的鄉村民宿,靜靜等待著游客前來體驗“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詩意生活。
家門前,村民楊桂昌熟練地將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投進干濕垃圾桶,他笑著說:“做好垃圾分類,就能在村里免費領取有機肥料和日用品,現在全家都養成這個好習慣了。”
近年來,井亭村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下足功夫,全面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540戶農家全部完成廁改,還建成6座鄉村公廁。通過清淤通渠,村里的水體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水庫、池塘周邊增設了護欄和景觀亭,農居外墻面也經過統一規劃粉刷,村組道路不斷拓寬硬化,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高,真正享受到文明、現代化的生活。
借助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建設契機,井亭村積極招引文旅投資公司,先后開發了精品酒店、休閑娛樂設施等項目,茉莉山水田園小鎮、戶外露營等項目已建成運營,每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以上,村集體經濟借此增收30余萬元,實現了鄉村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硬件保障,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則是城鄉融合的關鍵紐帶。滁州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全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2024年,整合市級財政資金5500萬元專項用于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新獲批創建省級精品示范村14個,總數達到24個。天長市入選全省“千萬工程”重點縣,來安縣獲“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66條、新改廁超1.6萬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9%;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戶村鄉(鎮)市(縣)”四級收運處置體系,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5%以上。明光蘇巷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法入選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優秀案例。
我市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重要民生實事,持之以恒提升路網質量、加強管理養護、提高運營水平、確保道路安全,依托道路建設積極發展農村客運、貨運等物流業,全市建制村通公交率達95%。
我市還突出抓好城鄉教育、醫療、養老、治理等融合發展。在來安縣,縣級醫共體牽頭醫院定期派遣專家到鄉鎮坐診,開展進修帶教、遠程會診和學科幫扶等工作,130個健康管理單元,實現縣鄉村協同、醫療和預防一體化的健康干預。
依托村級黨組織,定遠縣充分利用政府投放的農村基層養老服務資源,積極探索“1+1+N”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天長市在創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致力于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
目前,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7%,鄉鎮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覆蓋率約90%,縣域就診率達86.4%、超省目標2.4個百分點,村級醫保經辦服務實現全覆蓋。
要素活力涌,鄉村潛力顯
城鄉融合發展,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無縫對接,更要打破城鄉之間無形的壁壘,而改革則是關鍵所在。
正值隆冬,北風蕭瑟,在明光市蘇巷鎮戴巷村與保立佳新材料有限公司村企聯建的“共享農莊”,一壟壟越冬的青菜在霜露下展露著盎然生機。
戴巷村黨總支書記曹士春介紹,企業從村里流轉60余畝土地發展綠色農業,蔬果魚蛋禽四季豐饒,直供企業食堂與員工福利,并在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政策支持下,租用農戶閑置宅基地,改建為會議中心、接待餐廳、住宿客房等,不定期組織客戶、員工到村開展拓展培訓、主題團建、農耕體驗等活動,還助力當地村民就業增收。“除了增加村集體和農戶的租金收入,農莊還為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包括長期用工4人、季節性農事用工10多人。”曹士春說。自2023年以來,該農莊已接待省內外游客十余批、超過1500人次,帶動20余萬元農產品消費,有效提振了鄉村人氣與經濟。
滁州市堅持發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借助政策東風、改革利刃,推動城鄉資源要素公平雙向流動,一方面,積極引導城市的雄厚資本、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向農村匯聚,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產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促使農村的土地等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城鄉資源的互利互補與產業協同,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升整體發展效能。
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方面,滁州自2014年起分兩批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共頒證980余萬畝,讓80余萬農戶吃下“定心丸”。二輪土地延包工作也在穩步推進,試點探索全面展開,實現了“每個縣有整鄉鎮試點、每個鄉鎮有試點村”的良好局面,并總結出4種適用于不同情況的延包模式,在實踐中持續完善。
2024年4月,滁州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國整市試點工作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全市共有12項制度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政策文件匯編》在全國推廣,來安縣、天長市、明光市、南譙區的試點經驗也先后被農業農村部轉發。通過改革,全市實現了“所有權得到落實、資格權得到保障、使用權得到放活”的目標。全市流轉閑置宅基地(農房)5348宗,為村集體和農民增加收入1.9億元。對退出的宅基地和集體未利用建設用地等進行有序整治利用,全市就地入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4641.96畝,交易金額達3.97億元。
此外,滁州還成功爭取到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產權交易規范化建設等一批全國整市試點改革項目,為打破機制藩籬、促進城鄉融合注入強大動力。
產業攀新高,群眾奔小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農村是關鍵所在,這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需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持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穩定農民工就業,增加就近就地轉移機會。
農業生產作為鄉村的基礎產業,關乎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在來安縣蘇皖農機專業合作社,30余臺套加裝了北斗導航無人輔助駕駛設備的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噴桿噴霧機,可以有效節約用種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讓農事變得更有“科技范兒”。
在位于天長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的永豐鎮三元村,占地約7000畝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現代農業理念和技術實力的項目已建成運營,成為連接農業與市場的關鍵樞紐。
滁州市錨定農業強市建設目標,充分運用技術、資金和市場化手段,推動農業生產向社會化、規模化、現代化轉變。同時持續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農業品牌,努力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富民惠民相統一。
通過努力,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341家,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全省占比達8.1%。成功創建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5家、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6家,培養國家級產業強鎮4個。全市銷往長三角地區的農產品價值突破500億元,鳳陽小崗村、來安林橋村被評為“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獲批“皖美農品”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23個,天長芡實等5個農產品被納入首批中國農產品品牌索引名錄,認證“兩品一標”4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位居全省第3。
同時,我市鼓勵各地結合城鄉發展空間實際情況,引導制造業向鄉村“下沉”發展,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回流”,優化城鄉產業布局,實現城鄉協同共進。
在定遠縣張橋鎮,當地發揮全縣有10余萬人在外從事紡織業的人才優勢,抓住江浙滬紡織企業外遷機遇,整合土地、資金建設標準化廠房和配套基礎設施,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一個新型紡織產業鏈集聚區迅速崛起。“園區配套完善、政府服務周到,我們回鄉發展感到很安心。”定遠縣十八崗村村民肖學政感慨地說。他在江蘇從事噴水織布行業十幾年,2021年響應定遠縣招商引資政策,成為張橋輕紡產業園首批落戶企業,還積極帶動更多老鄉返鄉辦廠。如今,產業園已簽約入駐企業39家,其中25家投產企業擁有3810余套機器設備,帶動周邊1000余人就業。
隨著產業園的發展,一系列積極效應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在家鄉就業,園區周邊的餐飲門店攤位在凌晨依然熱鬧非凡。張橋鎮16個村集體共同成立服務園區建設的公司,每年為每個村帶來30萬元的增收。
記者了解到,定遠縣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大力推進鄉鎮產業園(集中區)建設。目前已建成吳圩鎮合滁(定遠)合作產業園、倉鎮農民工創業園、藕塘花生產業園等14個各具特色的鄉鎮特色產業園(集中區),有效彌補了鄉村產業項目小、散、弱的短板,為群眾提供了大量就近創業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成為當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突破、引領城鄉加快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
過去這一年,滁州進一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發揮創業帶動效應,一方面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促進就近就業;另一方面不斷優化返鄉創業環境,鼓勵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發展,為13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提供創業扶持、技能培訓、場地支持等全方位服務,拓寬農村人口增收致富渠道,有力推動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2024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00元,增速7.1%,增速高于城市。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一項關乎全局、影響長遠的重要任務。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聚焦城鄉融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在新的發展階段,滁州將繼續秉持城鄉“一盤棋”理念,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清晰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不斷開創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