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到土地誰人留,是凡農民個個有,又能耕來又能種,多收糧食抬起頭,抬起頭。一天三餐不發愁,一天三餐不發愁……”這首《翻身樂》被采集時,滁縣地區土地改革工作已經正式開展半年多。“抬起頭”“不發愁”,《翻身樂》唱出了皖東農民幾千年來稀缺的喜悅,他們終于從封建土地制度下解放出來。在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幸福第一次如此溫暖又實在。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滁州處于江淮之間,氣候溫和,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一直是安徽主要的產糧區之一。但土地改革之前,良好的地理條件未能給農民帶來應有的生活,耕者無其田,可謂中國農民切膚之痛。在皖東,僅占全地區總人口3.5%的地主,堂而皇之地占有了33.2%的土地,所占耕地大多位置好、質量優。貧下中農則占有少量土地,且普遍土壤貧瘠、位置偏遠。為了糊口謀生,農民不得不向地主租田種或者出賣勞力,交納的地租占到了收成的七成左右。農村地區又長期封閉,生產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后,自然災害頻繁,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百姓生活極為困苦。
新中國甫一成立,中共中央就下定決心要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翻身做主人。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達《關于在各級人民政府內設土改委員會和組織各級農協直接領導土改運動的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分批實行土改的準備工作。同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至此,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拉開帷幕。
耕者有其田,農民樂開顏
1950年夏,中共皖北區委、滁縣地委派出及各縣委抽調的共2571名土改工作隊員組成若干個土改工作隊(團),分赴全地區農村開始典型試驗工作。同年冬至1951年春,滁縣地委、專署決定在全區逐步開展土地改革。滁縣地區土地改革運動堅決貫徹執行“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生產”的路線、方針,采取“典型突破,逐步推廣,點面結合,全面展開”的工作方法,逐步將土改運動引向深入。到1951年底,滁縣專區全部完成土地分配任務。
事實證明,人民群眾在土改運動中爆發出了空前的積極性。干部通過宣傳土地改革政策,進行農村土地情況調查,整理農村組織,建立人民法庭等方式,使農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屬性,覺醒了主人翁意識。農民協會及民兵組織的力量迅速擴大,全地區有48.6萬多名農民參加了農民協會,11.5萬多人參加了民兵組織,涌現出2.5萬多名農民積極分子,成為土改運動的中堅力量。
在土地改革中,農村土地所有關系徹底改變,封建剝削制度徹底終結,農民獲得了生產、生活資料,為之后的農業生產打下堅實基礎。到1952年夏,全區約有11萬人參加了合作社。通過各種臨時性、常年性的生產互助組,滁縣地區在春耕生產中勝利完成增產一成糧的任務。到1955年,即使前一年經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境內淮堤全部漫決,滁河流域也受災嚴重,滁縣地區當年農業總產值較1949年還是翻了番。
曾經皖東民謠中“農民身上兩把刀,租子重,利錢高;農民出路有三條,逃荒、上吊、坐監牢”的悲苦逐漸消散。皖東農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唱起了新的歌謠:“千年鐵樹開了花,農民翻身坐天下。打倒地主和惡霸,土地從此還了家。吃水不忘挖井人,分田不忘毛主席。永遠跟著共產黨,子孫萬代樂無涯。”
(王萬紅 錢 寶 丁 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