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基地制陶館內,參與者在專業導師的悉心指導下,識別材質、分析破損狀況、細心拼接、精準還原,那些曾經支離破碎的“文物”逐漸煥發出新生機,仿佛穿越時空的阻隔,重新講述著它們的故事。而在充滿挑戰與驚喜的“修復”過程中,參與者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凌家灘出土文物的“知識點”和文物背后的“文明史”。
在凌家灘遺址考古體驗區、凌家灘遺址紅燒土遺跡南側露營地、凌家灘研學基地農耕館等區域內,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陸續開展,國慶假日的凌家灘熱鬧非凡。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南臨裕溪河,北靠太湖山,總面積220萬平方米,距今5800年至5300年,是長江下游地區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被學術界公認為中華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性遺存。近年來,當地加大凌家灘遺址保護力度,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融合路徑。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唐軍介紹,為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不僅大力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培養師資團隊,還與相關部門簽訂中小學教育研學合作協議,開展文物修復、“國寶守護人”“小小考古家”“凌家灘考古研學游”“千名學子看含山”等公眾教育活動,受到游客們的歡迎。
一次次的創意活動,讓歷史與現實“對話”,讓遺址的保護者和遺址的來訪者“對話”,共同點亮著凌家灘文化保護傳承的“星火”。“我的家鄉有凌家灘,我非常喜歡凌家灘出土的玉器。玉器外形的精美吸引我去欣賞,玉器制造所傳達的先民的智慧更是吸引我去思考。”來自馬鞍山的游客王琪,是一名文博愛好者,去過很多博物館,想了解更多同時期的“文化脈動”,也想把凌家灘的故事告訴更多友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了解過去的窗口,也是展望未來的底氣。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參與到保護、傳承的過程中來。”王琪說。(晉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