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2024年9月18日2版)
開欄的話:從“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滾滾麥浪,到武陵山腹地的山塘溪岸;從井岡山竹海深處的偏遠山村,到新疆喀什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廣袤鄉村、走進尋常農家,探冷暖、聽民聲、察農情、問豐收。村莊,是大國崛起的見證,更是山河巨變的窗口。總書記到過的村莊,如今有了什么新變化?總書記心系的“農”事,現在取得哪些新發展?即日起,本報推出“總書記牽掛的村莊”系列報道,與廣大讀者一起重溫領袖囑托、見證村莊新變。
鏡頭回放: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來到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在高標準農田示范點,總書記步入麥田,察長勢,問農情。來到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經營的農家樂,得知游客很多,總書記說:“好!農家樂,樂農家。”總書記強調,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在這里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1978年,臨近春節的一個寒夜,燈火搖曳間,一群農民為吃飽肚子簽下“生死契約”,分田到戶搞起大包干,18個紅手印連著18顆因改革而火熱的心,這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緣起和決心。
2024年,秋分將至的一個晴天。綠檐白柱紅牌匾,費孝通題寫的“鳳陽縣小崗村”村頭牌坊格外醒目,由此沿友誼大道一路向東,房屋整齊劃一,商鋪沿街開遍,游客三五成群……一幅中國鄉村的現代化新畫卷在這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鋪展開來。
上午9點,路旁“金昌食府”,這里是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經營的農家樂。見到記者,嚴金昌放下手里的活計:“來來來,今天不翻老黃歷,聽一聽咱們小崗村的新變化……”
常改常新的“農”字篇
變化無常,但在小崗村,“變化”是一種常態。嚴金昌說,從大包干的“紅手印”,到土地確權的“紅本本”,再到土地入股的“股金分紅”,“跟上改革的腳步,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06年,已經63歲的嚴金昌是村里頭一批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的人:“成方連片種植,能上大型機械,節省了不少成本,效益不就有了?”跟種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嚴金昌能迅速理解其中道理,“但真說起土地流轉,大家也有顧慮,那土地還是不是自己的?”
2015年,安徽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在小崗村頒發,目前兩萬多畝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1.4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已全面完成確權頒證。“紅本本”在手,大家的心放到肚子里,小崗村目前土地流轉率超七成,共流轉土地1萬余畝,先后扶持培育合作社20個、家庭農場1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農業耕種管收機械率超90%。
小崗村也就此翻開了農業新篇。1.4萬畝耕地已基本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水庫清淤擴容,實現“引水上崗”“引淮潤崗”,讓淮河水為土地“解渴”。
“今年的白饃能吃到嘴里了”,言猶在耳,每當眼前再現麥浪滾滾,本地種糧大戶程夕兵總會念叨起總書記在小崗村高標準農田示范點說起的這句話。“這是我們老百姓最樸素的幸福感,也是我們種糧農民最由衷的獲得感。”程夕兵說。
在科學種田上,程夕兵從未掉隊:“從2016年到現在,我流轉種植面積翻了近兩倍,還牽頭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農事服務中心、電氣化智慧育秧中心。播種機、植保無人機、烘干機、倉儲等機械、設備應有盡有,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率達90%以上。有人說我種地種成了‘農家海陸空司令’,我說這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些設備除了自用,還為周邊農民提供農事服務。2023年,來自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收入就有20萬元左右。”
多面開花的“產”字經
“農家樂,樂農家”,總書記考察時的叮囑依舊回響在小崗人的耳畔。在小崗村,“農家樂”實實在在發揮著“樂農家”的作用。望著自家門臉上“金昌食府”四個大字,嚴金昌回憶:“當時,村里鼓勵發展旅游業,我立馬積極響應,經營起農家樂,土地流轉出去了,但雙手不能閑著。只要肯下力,經營農家樂一年還能掙十幾萬元。”
“農家樂”開啟了小崗致富經的序章。在三產融合的牽引下,更多“樂農家”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紛紛涌現,為村民提供2000余個就業崗位。
發展紅色鄉村旅游、教育培訓研學,小崗村“家底”豐厚。從游客中心乘電瓶車出發,隨后一腳踏入“當年農家”院落,茅草屋、夯土墻,農家院永久定格,和不遠處大包干紀念館一起訴說著中國農村改革的滄桑巨變。
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介紹:“2018年,由村集體控股成立小崗村旅游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員工70%來自本村。在合理規劃下,休閑觀光、培訓研學、文化演藝等模塊多點開花,正在爭創國家AAAAA級景區。”2023年,“小崗村宿”投入運營,接待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同年,小崗村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5萬人次,研學學生2.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
作為傳統農業村,小崗的新產業新業態始終圍繞“農”字做文章。寬闊筆直的改革大道兩側,現代化廠房整齊排布。在連起田間地頭和工業生產線的農產品加工和綠色食品產業中,小崗村找到了帶動就業增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機遇。規劃建設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吸引了盼盼食品、蒸谷米、谷優美等企業前來落戶,高科種業、新鑼食品等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2023年,產業園產值達20多億元。
產業興旺的小崗對“人”的吸引力也在增強。楊偉和徐文庭,同是“80后”。楊偉是土生土長的“崗三代”,熱衷新事物、新嘗試,風風火火辦起電商直播間,讓小崗農產品對接上全國大市場;徐文庭是慕名而來的“新崗人”,在此搞起甲魚養殖,夢想是要讓小崗甲魚成為下一個陽澄湖大閘蟹。一產強,二產旺,三產興,2023年小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萬元,較2016年增長116%。
永不斷章的小崗夢
2016年4月25日,總書記在“金昌食府”聊生活、看新貌、論變化,嚴金昌回憶起那天仍激動不已:“我向總書記匯報,您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小崗也有小崗夢。”總書記高興地說:“改革開放30多年,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
什么是小崗夢?“一個紅包、一句閑談、一片新居”,嚴金昌掰著手指頭向記者細數,“講三件事,帶你跟小崗村‘夢一場’。”
大紅圍脖、燙金紅包,還有一個標準的露齒笑——這是嚴金昌在小崗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大會上的留念照。自2016年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變”改革試點,連續7年,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給每位村民分紅,從350元到700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手捏的紅包越來越豐厚。合作社還將每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部分金額用于為村民購買新農合、新農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發放教育獎勵等。年度分紅會上還有一重要環節,表彰“美德少年”“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新風戶”。一手紅包,一手獎狀,“文明新風戶”袁世翠喜滋滋地說:“荷包鼓了,精神面貌也得跟得上。”
“順著大道一路向東,找到這兒真挺方便!”這是嚴金昌在農家樂招待客人間隙常聽到的一句閑談。10分鐘上高速、半小時到縣城、1小時坐上高鐵,在小崗村出行可以參照一張準確的時刻表。經過提升改建的改革大道、友誼大道寬闊平坦,小崗村至蚌埠高鐵站公交班線已經開通,新設寧洛高速小崗出口將于2026年正式開通,出行條件全面改善,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近年來,村里陸續建設3個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區,全面改善水、電、路、氣、網,并積極探索文明創建“網格化”管理,實施“美麗庭院”改造提升行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美觀。3個片區的中間地帶,小崗村公辦幼兒園正在建設,配套設施進一步齊全。
“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嚴金昌喜歡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幸福日子。倘若問他當年的“小崗夢”是否已經圓滿實現,他卻搖搖頭:“小崗人永遠是追夢人,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幸福生活是在改革中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