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鳳陽縣把推動文明實踐與傳承非遺相結合,通過搭建平臺、培育項目、活態傳承等方式深耕文明實踐沃土,不斷加強文化供給,滿足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賡續文化薪火,助力本地優秀傳統非遺煥發新活力。
資源共享 陣地建設實現“物理融合”
鳳陽縣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鄉鎮文化站、老年大學、農家書屋、文體中心、文化場館等公共文化資源,建成257個具備開展理論宣講、市民教育、科普宣傳、文化活動、健身活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各文明實踐陣地專門成立的組織機構,本地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擔任所(站)長,其他成員分工負責。
通過持續拓展文化服務功能,把文明實踐融入傳統文化,結合推廣“鳳陽花鼓”“鳳陽鳳畫”“鳳陽樓西回民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備樂器、服裝、道具、桌椅等設施設備,在縣文化館、官塘鎮建成非遺傳承館、非遺傳習基地等文明實踐陣地90余個。結合文化下鄉、文化惠民、非遺保護等工作,定期發布活動計劃,持續開展非遺學習宣傳、傳承教學等便民服務,并在春節、中秋、國慶等傳統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舉辦主題文藝演出,持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推動本地非遺繁榮發展培育“文明土壤”。
鳳陽縣文化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
人才集聚 實踐隊伍產生“化學反應”
鳳陽是非遺大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共計10類45項,節奏歡快的鳳陽花鼓、婉轉悠揚的鳳陽民歌、絢麗多彩的鳳陽鳳畫等更是分別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鳳陽縣現有國家和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近130人,各中心(所、站)通過招募文明實踐志愿者等形式邀請本地非遺傳承人、文化帶頭人等鄉村人才加入文明實踐隊伍,并常駐文明實踐陣地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提升群眾對本地非遺認識和了解,帶動一批基層群眾熱愛非遺、學習非遺,培育更多鄉村非遺傳承人,不斷壯大非遺人才隊伍。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年開設“非遺傳承班”120余堂次,教授學生2000余人次。
小崗村“當年農家”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非遺傳承活動。
目前全縣已培育“老蘇趕集”“姑嫂行”“錢桿子藝術團”等近30支非遺志愿服務隊,每年開展“非遺進景區”“非遺進學校”“非遺進社區”“非遺進鄉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主題宣傳和文藝演出活動300余場次,文明實踐助力基層文化供給的觸角不斷延伸。近年來,鳳陽縣也相繼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花鼓之鄉”等榮譽稱號。
創新服務 實踐活動綻放“生態效應”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全縣各中心(所、站)圍繞思想政治、社會穩定、鄉風文明、平安建設等重點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創編《移風易俗譜新篇》《助人為樂王善坤》等文明實踐節目,通過淮河大鼓、泗州戲、打錢桿等非遺表演形式,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弘揚時代新風、文明鄉風,筑牢基層思想文化陣地。
非遺融入文明實踐理論宣講,相繼創編了淮河大鼓《百年大黨》、泗州戲《歌唱黨的二十大》等文明實踐節目,到鄉村開展理論政策宣傳宣講專場演出和示范宣講活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到十里八鄉。非遺融入移風易俗,創編三句半《移風易俗譜新篇》、錢桿子打唱《贊大美鳳陽》等作品,定期深入城鄉、社區舉辦展演活動。非遺融入群眾生活,把非遺項目“鳳陽鳳畫”“濠州剪紙”“鳳陽花鼓”引入文明實踐陣地(基地),免費開展教學傳承,累計開設傳承班、暑托班等90余期次,服務群眾超3000人次。府城鎮東華社區將非遺項目“明都匡氏針灸療法”引入文明實踐站,連續3年每月普及中醫文化知識,開展中醫義診服務。
截至目前,全縣各中心(所、站)依托文明實踐陣地培育“非遺進所(站)”“老蘇趕集”“童聲朗朗花鼓響”“中醫義診”等非遺文明實踐品牌10余個,每年在城鄉、社區、居民小區舉辦主題活動160余場次,受眾30000余人次。(成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