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蔚起,城市方興。
從沖刺全省第三到穩居全省第三、躋身全國百強,復盤滁州的發展歷程,“人才”的力量不可或缺。以人才出彩成就城市精彩,雙向奔赴中,于滁州而言“含青量”漸升,于青年而言向“滁”力日高。近日,智聯招聘聯合智庫機構澤平宏觀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滁州首次入選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
數據顯示,2023年,我市新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670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6萬人,同比均實現翻番。
作為城市競爭的制勝變量,青年人才“活水”何以競涌滁河之畔?滁州城市發展“含青量”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得以提升?
傾一城之力,覓“青春合伙人”
夢想放飛的青年,需要培厚成才的土壤;乘勢起飛的滁州,需要插上人才的翅膀。
當前的滁州,正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大機遇,高標準建設長三角區域性現代化城市,高水平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成就人才,迫切需要更多懷揣夢想、充滿激情的優秀人才和菁英學子貢獻青春力量、發揮聰明才智。
“我們將始終把人才作為驅動滁州高質量發展的最寶貴資源、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最核心要素,進一步創新人才政策、創造干事舞臺、創優服務環境,努力讓廣大學子到滁州一見傾心、來滁州一展身手,找到屬于自己的‘熱辣滾燙’,收獲心之所屬的‘醉美人生’。”3月14日上午,2024年滁州市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走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市委書記許繼偉這樣向青年學子發出人才邀約。
青年聚,則城市興,滁州如何吸引青年?
滁州將目光聚焦“象牙塔”,從“長三角”拓展到東北、西北等區域,緊盯每一處科教資源豐富之地,常態化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推深做實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扎實推進“青年俊才”新星工程,奮力打造長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和英才薈萃的人才強市。
2024年招才引智,滁州安排春季和秋季連續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活動。以市級為主活動,開展黨政領導進校園活動暨春秋季招聘啟動儀式,四大班子主要負責同志帶隊進高校、談合作、攬英才;8個縣(市、區)、2個市屬園區(滁州經開區、中新蘇滁高新區)聯動,在春季和秋季分別高頻開展千企百校行校園招聘。
今年以來,先后赴清華、復旦等百所知名高校開展校園招聘、洽談校地合作,累計與吉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36所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強市合伙人”關系。
走進校園,以“滁州”招引青年;走出校園,讓青年知曉“滁州”。
我市組織開展“百所高校師生亭城匯”“千名學子看家鄉”“萬名菁英滁州行”等活動,先后組織清華大學、中國礦大畢業生來滁實習實踐,南信大、南工程、安工大等大學師生“滁州行”等活動,超千名師生來滁州交流參觀。
起而行之,帶動全市上下動起來。
5月15日,來安縣走進黃山學院開展2024年“招才引智高校行”高校畢業生春招活動;5月16日,定遠縣走進安徽理工大學舉辦2024年滁州市“千企百校行”定遠縣主場招聘會;滁州經開區則將“跨省引才招工專列”開進河南省許昌市、周口市,走進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周口技師學院等5所院校及人力資源市場……
上半年,全市新招引大學生1.87萬人、實施大學大院大所合作項目30個,越來越多的“青春合伙人”看中滁州、選擇滁州。
搭多元平臺,拓人才招引“朋友圈”
高質量發展主題下,滁州如何上“新”?
近年來,我市圍繞“新三樣”和新興產業,實施光伏、半導體、汽車及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醫藥器械、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產業鏈“鏈長制”,著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加快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全省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
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愈發讓滁州渴求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到來。招才引才愛才,滁州始終堅持不拘一格。
持續放大“星耀滁州”人才品牌,以會為媒,以賽為介,擦亮城市敬才名片、拓展人才招引“朋友圈”。
依托上海國際虹橋窗口,會同上海楊浦、徐匯、松江三區掛牌星耀長三角(上海虹橋)人才會客廳,豐富拓展城市推介、資源推廣、人才合作等功能,市縣聯動常態化舉辦“星耀滁州”人才活動,實現“月月有活動、季季都精彩”。今年,市縣聯動舉辦各類活動41場,超百名院士等高端人才參會交流,簽約各類人才項目超200個。
整合域內文旅、科創、項目、平臺資源串聯成線,打造紅色改革感悟、綠色人文生態、藍色科創協作、金色產才融合“四色創游線”,以人才之行促進人才積聚。目前,已吸引1.2萬多名各類人才來滁旅游休閑、創新創業。
以賽為媒,整合全市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資源,建立“瑯琊榜”以賽引才品牌,覆蓋頂尖、高層次、產業、大學生等各層次人才,直播、電商等新媒體新行業領域,推動人才與平臺、項目與資本、市場與政策精準對接,讓更多參賽者就地變為創業者。今年以來,先后舉辦技能競賽、創業大賽等賽事4場,參與人數700多人。
青年人才集聚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才是人才招引的最佳“生態”。
堅持“筑巢引鳳”,加大政校院企合作,構建“院校+園區+機構+企業”協同創新模式,打造一批高能級研發平臺、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全面鏈接先發地區科創資源。與100多家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建成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00多家,上海工程技術大學5G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等落戶運營。
依托長三角人才孵化資源,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人才孵化育成體系,先后建立原創科技城、高教科創城,引進清華啟迪、中關村、資城科創云谷、蘇大天宮等平臺52家,入孵各類人才項目超900個。
實施“鄰鳳筑巢”,按照“企業主導、政府支持、三方助力”模式,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在先發地區建立一批“人才研發飛地”,推動跨區域產才合作、技術轉化。目前,已累計建立人才飛地26家,柔性引進各類人才超300人。
人才最看重事業平臺和發展空間。
我市突破思維慣性,用好用活“平臺引才”機制,讓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信息顯示,上半年,全市新招引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322人,幫助企業招工招才7萬人。
創“YOUNG”生態,建青年“向往之城”
人才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用得好。
如何讓“青春滁州”常青?滁州的答案是,創“YOUNG”生態,涵養城市“青春氣質”,讓城市與青春一起律動,讓年輕與活力充滿整座城市。
在推進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文明,讓城市宜居宜業、幸福感更強的同時,我市緊盯教育資源共享、醫療體系共建、公共服務共促,加快推進與“長三角”同城化。
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人才強市戰略,把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大力營造重才、愛才、育才、用才濃厚氛圍,努力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服務、最佳的環境,為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施展才華搭建舞臺、創造機遇,讓各類人才在滁州工作安心、生活舒心、發展順心。
多年來,我市持續優化“亭滿意”親商敬才環境,全面整合、迭代升級,構建了以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為統領,以高層次人才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18條等專項政策為支撐的“1+N”政策體系,同時編印《人才政策一本通》,明確辦理機構、申報流程,讓人才政策容易懂、廣知曉、快兌現。
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帶來的便捷不止于此。嚴合群是位回國創業人才,去年成功入選省級人才項目,前不久,他就收到一張“亭城英才卡”。
“停車、代駕、餐飲等方面都有專屬權益,住宿能享受一定折扣,市區體育館等場所也對我們免費開放,讓我們在工作之余,能夠得到非常便捷、貼心的服務。”嚴合群說。
“亭城英才卡”的背后,是我市持續完善的“一窗一卡一網”服務體系。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人才服務專窗、開設服務專線,制發“亭城英才卡”5000多張,提供交通便利、消費折扣、休閑旅游等專屬服務近百項。開發數字人才服務平臺,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政策“一窗通辦、一卡通享、一網通兌”。
同時,積極推進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實行上級政策“來文即辦、免申即享”,市級政策“隨申即審、審定即享”,人才項目“集中評審、評定即享”,會議決策“一事一議、議定即享”,變線下年度集中申報為線上隨時申報,兌現周期由過去一年一次縮短至3—7天。
建立企業“首席服務員”、高層次人才“助創專員”隊伍,在強化黨委聯系服務專家過程中,常態化開展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三送三問三幫扶”活動,持續做好“我為人才辦實事”“人才服務千企大走訪”等,切實幫助企業和人才解決“關鍵小事”。
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還得不斷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我市著力強化“金融助創+生活安居”保障。設立3億元“天使投”基金、“人才貸”風險補償金,助力人才創業融資,有效緩解融資難問題。建設園區人才公寓1.3萬套,有效增加人才住房供給,讓人才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全鏈條發力人才引育留用,正推動滁州成為青年人才心生向往、情感歸屬的夢想之城,以滿腔熱忱歡迎八方青年來滁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