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智能生產線有序運轉、一臺臺精密儀器精準運行、一個個機械手臂交錯擺動……日前,走進位于寧滁省際毗鄰區南譙片區的滁州華瑞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華瑞微專注于功率半導體芯片的研發、制造與銷售。搭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落戶南譙區三年來,企業研發的Smart MOS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2。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類似于華瑞微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滁州市還有很多。近年來,滁州市始終堅持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聚焦“四鏈”融合、加大創新投入、優化人才政策,不斷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雙創”基礎越來越穩,“雙創”氛圍越來越濃,“雙創”環境越來越優。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指數總量均居全省第三,全省省轄市市委書記市長工作會議上連續3個季度位居全省前二,獲省科學技術獎數量居全省第三,其中首次獲得兩項一等獎,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搭建創新平臺激發內在動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滁州市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緊緊圍繞《滁州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目標任務,通過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科技服務、完善政策體系等舉措,不斷推動創新驅動提速增效,讓項目和企業充分釋放發展活力,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
高位推動強勢開局。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聽取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并作出全面部署,每年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成立書記、市長掛帥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在科技局設立市創新辦,統籌推進實施。
科技創新需要載體,平臺是關鍵。滁州市發揮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資源作用,激發創新“強引擎”,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組建高水平研發機構,緊扣八大產業鏈,按照“一個產業鏈、一個研發平臺、一支基金”工作機制,相繼招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大院大所,建成上海工程技術大學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學天長新材料與能源技術研發中心等省級研發平臺突破300家,新增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8家,備案數居全省第一。堅持科技引領、產業帶動、特色突出、綠色發展原則,圍繞家電、儀器儀表、內燃機、凹凸棒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出臺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4家。
良好環境是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一個地方發展最大的比較優勢。近年來,滁州全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出臺《滁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暫行)》,細化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獎補。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縣兩級企業服務中心,建立“科技副總”“企業家綠卡”“一企一警”等幫扶機制,開設12345熱線“企業訴求1號鍵”話務端,創新開展“遍訪企業、助企紓困”“深入聯企、深度助企”系列幫扶活動,全周期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做好服務、扶持發展,交出了一份真心為企、真情幫扶的滿意答卷。企業負責人們紛紛表示,落戶滁州是正確的選擇。
培育企業創新推動成果轉化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另一種技術路線,氫燃料電池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在全椒縣全柴元雋氫能項目車間內,記者看到,隨著一整個流程的全智能化的生產,一張張厚度僅12微米的質子交換膜新鮮出爐,這種形似透明膠帶的產品被稱作氫燃料電池的“芯片”。目前,元雋氫能與南京金龍、安凱客車合作開發的8.5米長和10.5米長的氫能公交車已在該縣正式投入使用。
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是吸納科技成果、輸出生產力的“反應堆”。滁州把企業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踐中堅持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和提高企業成果轉化能力并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遞進培育計劃,大力實施“雙倍增兩清零”行動,推動一批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353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2109家,增量、總量均居全省第三。
研發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滁州市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通過自建或與高??蒲性核步ǜ咚街攸c實驗室、產業創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發平臺,嚴格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惠企政策,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80億元,總量居全省第三。在滁州市大力扶持下,捷泰科技研發中心等主要職能部門逐漸向滁州遷移,已建成4個實驗室、集聚研發人員300余名。聚焦產業重大需求和“卡脖子”問題,強化科技支撐與應用示范,圍繞光伏、智能家電、汽車及裝備制造等“八大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科技攻關,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區域協同彰顯創新優勢
區域協同創新,是長三角在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協同發展的關鍵。圍繞合作共建,滁州市加入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和“雙創券”試點區域,與上海市楊浦區、徐匯區政府開展協同創新戰略合作,探索共建“科創+產業”伙伴園區、打造“研發制造飛地”等;同時,積極參與南京都市圈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在區域創新發展、資源開放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構建共同發展新格局。圍繞促進成果來滁轉化,滁州市制定出臺《滁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強化政策激勵。加強與長三角地區高??蒲性核葢鹇院献?,促進更多創新成果來滁州落地轉化。
區域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
科技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更離不開“創新土壤”。近年來,滁州市堅持錯位競爭,堅持以產引才、以才興產,讓“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廣發“求賢帖”、尋覓“揭榜人”、攻克“技術關”,滁州市大力引進長三角地區高層次創業型人才,出臺《滁州市天使投資基金管理辦法》,設立2.5億元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扶持高層次人才團隊在滁州創新創業項目,全年累計引進長三角地區高層次人才團隊45個、高層次人才近200人,撥付創業扶持資金1億元。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系列活動,在長三角等先發地區建立10家“人才研發飛地”,實現“創新研發在外地、產業落地在滁州”。
引得來,還要留得住。為此,滁州市優化人才生態,強化科技人員保障,解決高層次人才購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和醫療保障等“關鍵小事”,讓更多人才擁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獲得感。(李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