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農民機插秧技能大比武現場。 全媒體記者計成軍攝
裝秧、啟動機械、起步插秧……在農機手嫻熟的操作下,一臺臺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勻速在田間奔跑起來,隨即栽下一排排整齊的秧苗。
4月25日上午9點,來安縣張山鎮一片高標準農田變身賽場,2024年滁州市農民機插秧技能大比武在這里鳴哨開賽,來自全市各地的16名機插秧精英選手人機合一,一比高下。
不畏火辣辣的太陽,皮膚黝黑的機手們全身心地投入比賽,你追我趕,拼勁十足。最終,來自鳳陽縣楊山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機手鄧傳玖、袁同為分別以93分、92.5分的高分奪得一等獎。
“熟練程度、插秧機作業的直線性、機插秧‘靠行’的誤差、作業效率等,都是評分依據。總體上看,大家的技術都是過硬的。”賽后點評時,大賽裁判長、滁州市農機推廣站站長胡月寶說,希望大家通過這個平臺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機插秧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但操作起來不僅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而且需要考慮田塊的綜合環境。這次比賽,我發現水深的地方需要降低速度,秧苗才能扎得牢一點。”34歲的鄧傳玖總結道。雖然只獲得了鼓勵獎,但28歲的天長市選手趙永玲仍一臉興奮,“開了眼界,看到了高水平的機插技術,受益匪淺,回去之后再努力,以更好的技術投身農業發展。”
除舉辦機插秧技能比賽,4月24日下午,市農業農村局還在來安縣蘇皖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機械化集成技術培訓,并展演農業新機具。海歸青年、天長市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平東林當場訂購了一套秧盤播種成套設備,“目前,我們的服務規模近萬畝,未來還將繼續擴大,現代化設備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新機具的使用,加上智慧化田管措施的加持,水稻單產能提高8%到10%,而且具有高品質。”
記者了解到,大力提高我市水稻機插秧水平,是實施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的必由之路。我市2003年開始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如今已有21個年頭,截至2023年底,全市插秧機保有量3萬臺以上,插秧機保有量和機插率均居全省前列。但也存在高速插秧機占比不高、插秧機加裝輔助駕駛系統不多、集成技術應用水平還很低等短板弱項。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將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裝備,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高效農業強市建設。就水稻而言,在水稻育秧環節,推廣機械化精量播種、印刷播種等技術和成套設備,進一步降低用種量和提高播種質量;在水稻栽插環節,推廣同步側深施肥、同步化學封閉技術,并加裝北斗導航的輔助駕駛系統,提高機插質量,提升化肥、農藥和土地利用率;加強農藝融合,最大限度發揮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上節本增產增效作用,為我市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