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泥土,肩上有擔當。”這是張健當選全椒縣西王鎮羅塘村黨總支書記、主任一直以來的工作信條。
羅塘村位于全椒縣西部邊遠山區,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生活水平較低,是當時該縣9個貧困村之一。自2016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張健帶領黨員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光伏電站、蓋養殖場,一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農村產業由單一傳統的農業向多產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如今的羅塘村,從貧窮走向了富裕,榮獲省級“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張健也被授予“皖美村支書”稱號。
作為土生土長的羅塘人,張健對這片土地滿懷著深情,也深感著責任,她不愿美麗的鄉村被落后所埋沒,也不愿淳樸的村民被貧困所束縛。多年來,她白天“焊”在辦公室,晚上走家串戶做群眾思想工作;謀劃發展集體經濟、制定每戶的脫貧方案,她一件件地捋。
2018年冬日的一天,張健從貧困戶家中出來天已黑透。濃濃的夜色里,張健和其他村干部急匆匆地騎著摩托車,沿著山村小路趕回村部加班。不料,為躲避對向駛來的汽車,張健連人帶車重重地摔下2米深的溝里,當時就昏了過去。同行的同事們看著滿臉是血的張健,立即將她送往縣醫院。途中清醒過來的張健卻一直在說:“沒事,不就擦破點皮嘛,到村衛生室包扎一下就行了,去醫院還要住院太耽誤時間了,村里的扶貧工作怎么辦!”同事們這回硬是沒答應她,徑直將她送到了縣醫院。經檢查,張健全身七處受傷縫了5針。術后,醫生叮囑她需住院治療。然而,張健想著村里事,念著貧困戶的心,如坐針氈。住院2天后,張健不顧醫生勸阻,毅然回到了崗位。如今回想起這件事,張健已記不清具體日期。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第一位的。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張健帶領村兩委班子與駐村扶貧工作隊一起,到農戶家中走訪調查,到外地考察調研,四處尋求適宜本村經濟發展的路子。“我就不信這條路有多遠、多難,我堅信一定會找出一條適合我村發展的致富路,讓大家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在張健的籌劃下,羅塘村先后在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生豬養殖基地、鵪鶉養殖場和中草藥產業園,帶著全村3000余人走出貧困,走出落后,走向了一條鄉村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然而,每引進一個新的產業,張健都是沖在前第一個試驗。在確定村里條件適合、收益可觀后,才開始帶著村民大規模養殖。為了提高本村特色農產品市場信譽與銷量,2021年的上海農產品展銷會,張健背上羅塘村的金絲皇菊來到會場,當起了推銷員。如今的羅塘村,成為西王鎮首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的“經濟強村”,村級資產達1626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由2016年的2.6萬元增長至135.96萬元。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在張健看來,春天,是復蘇的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她將肩負著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一個個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