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12月12日9版)
夜幕降臨,來安縣水口鎮特色餐飲示范一條街又到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尤其是大大小小的鵝煲店,家家座無虛席。“不僅當地人愛吃,更有滁州、南京等周邊城市的食客慕名而來。”蓬萊鵝煲老板李孝昌說。
“水口鵝煲”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末,一經問世,便因鵝肉鮮嫩,鵝湯鮮美而迅速走紅,“水口鵝煲”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并輻射到滁州、合肥、南京等周邊城市,如今,僅水口街道上就有鵝煲店十幾家,日消耗老鵝超200只。“鵝煲”金字招牌全年為該鎮引流超2萬人次,增收約6000萬元。
隨著鵝煲經濟的快速升溫,鵝養殖業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水口鎮以美食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挖掘“鵝文化”,瞄準“鵝”產業,借助“鵝煲”東風,逐步完善集孵化、育雛、養殖、銷售、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推動鵝產業提檔升級,走上加工精細化、產品多元化、定位高端化道路,以鵝產業唱響鄉村產業振興“向天歌”。
對此,西王村養殖戶劉家發深有感觸,2017年,劉家發受鵝煲產業吸引決定飼養大鵝,專供鵝煲餐飲店使用,第一年便意外獲得8萬元的增收。今年是他飼養大鵝的第6年,眼看著進入出欄期,已經有大批大鵝訂單“找上門來”。談起今年的生產銷售情況,他信心滿滿:“有著‘水口鵝煲’口碑加持,一直不愁銷路,我今年養殖商品鵝2萬只,每只能賣100元左右,常常供不應求,收入很可觀。”
產業有了帶頭人,農戶的養殖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為更好地服務養殖戶,水口鎮組建大鵝產業專班,安排農技工作人員全程幫辦,邀請劉家發等養殖大戶授課指導,在申辦養殖、生產防疫等方面,解決養殖戶的現實困難。6年間,全鎮大鵝養殖戶由原先的不到10戶,到如今的70戶左右,年孵化能力發展到100萬只,反哺鵝煲產業穩定發展,直接帶動就業百余人。
“目前全鎮肉鵝、蛋鵝養殖已初具規模,未來將聚力在養殖技術、鵝肉深加工上精耕細作,借助‘鵝煲’東風,不斷豐富產業鏈條,探索食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可以預見,鵝產業將成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源、亮麗的新名片。”水口鎮黨委宣傳委員吳春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