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12月11日6版)
打破壁壘 相互協作 濕地共建 生態共享
滁寧兩地一體化保護池杉湖
冬霜染紅了滿湖池杉,位于滁州市來安縣雷官鎮的安徽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迎來了一年中最佳的觀鳥期。齊聚這里的白頭鶴、東方白鸛、白琵鷺、小天鵝、豆雁等數萬只候鳥,時而在枝頭悠然嬉戲,時而振翅飛翔,時而水面追逐,上演著盛大的聚會。
在千畝池杉組成的水上森林內,五顏六色的鳥兒或站立枝頭、或群起盤旋,攝影愛好者們紛紛架起長“槍”短“炮”,按動快門,捕捉鳥兒們翩躚身影。三五成群的游客一邊欣賞美麗的池杉,一邊在非遺、美食、草地音樂趴、民俗小游戲等打卡點體驗特色活動。
“夏天荷花、睡蓮競相綻放,冬天杉林盡染、眾鳥齊舞。我和朋友都來過好幾次了。”滁州市民裴珍告訴記者。
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位于蘇皖交界處,濕地面積5600畝,擁有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池杉林,其前身是40多年前人工栽種的水生池杉林。
2004年以來,來安縣通過“退漁退耕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對整個園區實施生態性修復和保護性開發,并將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區、修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及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域。江蘇省也積極編制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和南京市濕地保護規劃,開展濕地修復、可持續利用、綜合治理。在蘇皖兩省共同努力下,池杉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每年吸引上百種、10萬多只鳥兒來此聚集。
2019年6月,蘇皖兩地政府與企業共同簽訂了“構建跨界合作共同體協議”,在基礎設施、生態共保等12個方面進行合作,實現濕地共建、生態共享。
蘇皖兩地通過共同舉辦“中國荷花展和觀鳥周”,共建“生態智能監控保護網絡”,舉辦文化交流38次,共同組織10家高校院所組建科研技術聯盟,為池杉湖生態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昔日地勢低洼、水患叢生的皖蘇省際毗鄰區黃大圩,如今已成為勝景奇觀和萬鳥安居的“家園天堂”。
在今年11月下旬舉辦的觀鳥周上,來安縣與南京市六合區簽訂“省際文旅一體化發展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在公共文化服務、文旅融合發展、旅游品牌建設等方面結成聯盟,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游客互送、區域聯動,以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我們致力于以更加包容、開放、發展的思路,共同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護林護濕和護魚護鳥并舉、生態建設與旅游增收共贏的和諧發展之路,為長江沿岸圩區濕地修復、保護以及合理利用作出典型示范。”來安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漢奎說。
·編后·
近年來,滁州市來安縣和南京市六合區政府打破區域和行政壁壘,一體探索省際毗鄰區生態保護和開發新路徑,建立皖蘇兩省跨界溝通協調機制。兩地政府與企業共同構建跨界合作機制,在基礎設施、生態共保等方面進行合作,實現了濕地共建、生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