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已建成特色銀行網點866家,開設老年人支付服務便捷窗口8160個——
跨越“數字鴻溝” 提升適老服務
“基本信息都填好了,下一步呢?”近日,在合肥市蜀山區一家股份制銀行內,68歲的陳阿姨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運用智能柜臺進行匯款,“現在的銀行網點不像以前了,很多業務都要用智能設備,沒有人引導還真的不會用。”
銀行日益普及的智能化服務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老年人望而卻步,成為擺在老年群體面前的一道“數字鴻溝”。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預測,2036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23億,老齡化水平達到29.1%。
保障老年人平等、便捷享受金融服務,是金融機構的一道必答題。
如何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樣更好地填補這道“數字鴻溝”?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各大銀行在線上線下均推出“適老化”服務,讓老年人也能輕松搭上這趟“數字快車”。
“考慮到老年客戶使用電子產品較為生疏,我們手機銀行在標準版的基礎上,推出了更加契合老年客戶使用習慣的‘歲月長情版’,該版本字體大、界面簡潔明了,便于老年客戶操作。”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
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全面優化農商銀行網點智能柜員機功能設置,放大顯示屏字體,方便老年人操作;當老年人操作系統時,系統會觸發自動語音提示,提醒網點大堂經理及時提供引導和協助。截至8月末,全省農商銀行累計布放智能柜員機2004臺。
雖然智能化設備占據了大部分銀行網點,但傳統的業務辦理模式并沒有因此被取代。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大堂內均保留著個人業務申請單、個人結算業務申請書、現金繳款單等各類傳統單據,一時不能使用智能設備等的老年客戶,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傳統模式辦理相關業務。不僅如此,無障礙坡道、移動填單臺、輪椅、老花鏡、血壓儀、愛心專座等人文關愛設施在各大銀行網點普遍存在,為前來辦理業務的老年人提供了便利,讓有“科技感”的銀行網點也充滿了“溫度”。
近年來,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各大銀行紛紛為身體不便的老年群體開辟了“綠色通道”,將服務送上門。
前不久,家住亳州市譙城區湯陵街道豐水源社區的王女士來到附近銀行為其父親辦理第三代社保卡,不曾想到,柜面銀行工作人員告訴其換發第三代社保卡需要本人到現場親自辦理。
“81歲高齡的父親已于年初患病,臥病在床,出行不便。”王女士將情況告知之后,銀行工作人員為滿足老年客群特殊需求,與王女士提前預約時間,隔天攜帶移動設備上門為王爺爺辦理、激活第三代社保卡。
在為老人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了解到王女士也正在為其父親今年8月份高齡老人津貼認證的事情而發愁。“王爺爺第三代社保卡已經成功激活,他的高齡老人津貼資格認證將會自動認證,您不需要帶著他去現場認證。”該工作人員解釋,5月29日,亳州市“無感互認”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無感互認”服務平臺通過充分比對參保人員近期的金融、出行等各類共享數據信息,分析參保人的個人生活軌跡及生存狀態信任等級,對其待遇領取資格進行精準確認,利用數據“互認”實現生存認證“無感化”。
亳州的創新舉措是安徽不斷提升適老化支付服務的一個縮影。
自2021年起,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組織全省金融系統以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老年人支付服務“長春花”品牌為號召,按照傳統金融服務和智能化創新服務“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通過建設適老化支付服務特色銀行網點、優化銀行網點支付業務辦理、完善適老化移動支付金融供給、開展拒絕銀行卡支付等歧視行為集中整治、加大老年人支付安全的宣傳和守護力度等一系列工作舉措,不斷優化適老化支付服務環境。
來自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已建成特色銀行網點866家,開設老年人支付服務便捷窗口8160個,合肥市銀行網點覆蓋率100%,全省銀行網點覆蓋率99.8%;全省金融機構向老年群體提供上門或遠程服務超25萬人次,金融宣傳培訓直接覆蓋老年群體近250萬人次。
“今年8月份以來,我們啟動了適老化支付服務提升‘百日行動’,旨在通過推動適老化支付服務和地方政府養老服務政策相結合,與‘暖民心行動’相結合,和反賭反詐金融安全宣傳保障相結合,發揮金融政策和地方養老服務政策疊加效應,提高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再研究、再謀劃、再發力、再實踐,讓老年群體更好地分享金融發展成果,切實解決支付領域“數字鴻溝”問題,讓“長春花”溫暖江淮大地。(記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