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11月6日10版)
日前,滁州市政協召開“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資政會。
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這場會議作為滁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精神的協商動員會,要求全體黨政班子及市直單位、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全員參加。當日,全市近300多人出席會議。
會上,三個調研組作專題報告,6位委員、智庫專家口頭發言,特邀2位省農科院水稻、小麥首席專家,就滁州打造“百億糧倉”專題輔導。
“2022年,我市糧食總產量93.17億斤,水稻、小麥主糧占比93.6%,居全省第一,年供應商品糧52億斤,商品糧率全省第一,打造‘百億糧倉’,滁州基礎好、有條件。但全市仍有近300萬畝農田沒有整治,近400萬畝耕地分散種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散弱,打造‘百億糧倉’,我們有壓力、要努力。”
滁州市政協第一調研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8個縣市區,現場調研、座談了一批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技土專家。
“滁州農業困在基礎弱,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水稻小麥產量多而不優,品種雜而不純;經營主體小、弱、散,規模化經營難……”
所有問題都指向一個路徑——改革。
“當年,小崗村分大田到小戶,今天,高標準農田合小田成大田,不管是分還是合,滁州都要用改革之路去詮釋強農之要。”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在調研中談道。
今天的滁州,怎樣堅持改革的基因,在農村這塊廣闊天地中施展拳腳?
“要堅持滁州改革基因,深耕農村改革這塊‘試驗田’,抓住二輪土地延包契機,努力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力爭增加規模經營200萬畝。”
“要建立全市農業‘賽馬機制’,以抓工業的理念和方法大抓農業,在8個縣(市、區)之間互比互促,考核激勵、激發動力。”第一調研組在報告中提出了上述建議。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
滁州農產品種類豐富,芡實、菊花、綠豆、定遠豬,特色濃、風味足,但多年過去,花還是那朵花、果還是那顆果,樣樣有一點,樣樣一點點,做不大的根源在哪里?
資政會第二調研組圍繞“把農產品做成產業”課題,用了3個多月,把滁州農產品類別、加工情況、品牌運營都調研了一遍。
“目前全市水稻、生豬、家禽、龍蝦、乳制品5個農產品,最具備破百億潛力,要聚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用3—5年時間,舉全市之力、形成一盤棋,打造5個百億產業。”
“要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外引招大、內育培強’行動。把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強市的突破口,市縣兩級全力推進、專班攻堅、專項考核、專場評比。”
“農產品加工業,背后站的是廣大農民。大抓農產品加工業,是使命,更是責任。”滁州市政協第二調研組組長在發言中深情說道。
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形成打造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的強大合力。資政會三個調研組奔赴浙江湖州、衢州、金華、麗水等地,分不同專題深入學習。
調研組一路看,一路琢磨:滁州自然稟賦好,田、林、水、草生態美;滁州文化底蘊厚,宋明文化雙峰并峙,革命光輝照耀皖東;滁州交通便捷,南京、合肥“都市圈”雙圈節點,左右逢源。如何揚滁之長,讓滁州農村更加美麗、更富活力,讓滁州農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千萬工程’給我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讓強村富民千方百計落在實處、干在實處,矢志不渝、久久為功。”浙江之行,三個調研組側重不同,感受卻很一致。
“建議學習浙江經驗,用好滁州辦法,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組織帶動,完善農業強市和鄉村振興工作推進調度機制,全市每年開展評比表彰,讓各地年年比個高低。”
“浙江以‘強村公司’為經營載體,走出了村村有產業、有特色、有文化的品牌鄉村之路。建議推動‘建設村莊’向‘經營村莊’升級,深挖文脈資源、做精特色產業。”
“盡管我們與浙江等發達地區相比,所處發展階段不同,但建設和美鄉村的目標、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千萬要落實。”這是委員們發自肺腑的聲音。
“我們要主動跟進資政會‘下半場’,聚焦省委全會強調的建設農業高質高效,聚焦農業升級、農村和美、農民期盼,為農民代言、為振興發聲,助力走好‘六個之路’。”滁州市政協主席汪建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