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縱深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著力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機制、搭平臺,鞏固銜接有基礎。將社會救助工作納入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工作要點,列入對縣(市、區)績效考核指標,壓緊壓實責任。建立完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溝通協調、研究解決社會救助重難點問題。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救助服務網絡,在全市116個鄉鎮(街道)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安排專人負責業務辦理和申請協助,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建成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開發配套移動端應用,求助人員可通過皖事通“皖救一點通”、微信公眾號、智慧救助APP等移動端直接申請救助,變“上門求助”為“線上求助”。
提標準、擴范圍,兜底保障有溫暖。按年增長不低于4.5%,連續9年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目前,全市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786元、757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不低于1400元、1028元。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的穩定性,落實就業成本扣減、低保漸退等政策措施;將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殘疾人擴面到三級智力(精神)殘疾人、二級肢體殘疾和一級視力殘疾,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今年1至9月份,全市累計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06.77萬人次,發放低保金5.63億余元;月保障特困供養對象2.25萬余人,累計發放特困供養金和護理補貼1.84億余元。
細比對,常走訪,動態監測有數據。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通過線上比對預警、線下實地核查的方式,建立低收入人群數據庫,并定期更新、動態調整、不斷完善。線上,加強民政、醫保、人社、衛健、鄉村振興、殘聯等部門交流聯通,實現信息互通、數據互比、資源互聯。線下,組織動員鄉鎮(街道)干部、村(社區)工作人員、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社會工作者等經常性走訪困難群眾,及時了解、掌握、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重大變故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并將變化情況錄入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目前,已匯聚各部門共享信息1835.34余萬條,建立16.64萬人的低收入人群數據庫。
分層救,綜合助,優服增能有創新。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并及時足額發放保障金。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困難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及時以臨時救助形式展開“先行救助”。對新申請的低保或特困人員,在審核確認后的3個工作日內,按照申請對象審核確認的人均月補助標準發放臨時救助金。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力度,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專項社會救助,推動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
嚴要求、實整治,規范管理有力度。建立監測預警和協同辦理定期跟蹤追查機制,將預警處置和協同辦理情況列入對縣(市、區)的考核,對不能及時處置和反饋的,實時監督提醒。嚴格落實低保經辦人員及村(居)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建立完善社會監督員制度,大力推廣運用“互聯網+監督”;持續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專項治理,采取交叉互查和“四不兩直”等方式,全面核查低保政策落實、特困人員供養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今年以來,全市累計抽查78個鄉鎮(街道)169個村,入戶調查643戶1448人,全市共落實近親屬低保備案1095人。 (郝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