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鳳陽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多元共治、建管并舉”的理念,緊握老舊小區改造這把“金鑰匙”,通過搭平臺、強隊伍、優服務,打通在“居民融合、能量聚合、資源整合”方面的痛點、難點,解鎖城市治理“新密碼”。
堅持“黨建引領”,匯聚多元共治“紅色力量”
組織創新凝聚治理合力。緊扣“黨建引領一核多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模式,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引導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駐區單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問診搭脈”,發出征求意見單800余份、入戶摸底排查700余次,收集涉及屋頂漏水、雨污分流、停車困難等群眾切身問題260余個。
機制創新提升治理能力。創新“社情民意聯系日”“居民議事會”等工作機制,召開現場辦公會80余次,明確責任主體和解決方案,并開展跟蹤督辦。組建小區議事隊伍14個,在老年活動室、小區涼亭等公共區域蹲點“陪聊”,推動服務陣地前移、力量下沉。
舉措創新提升治理活力。在盤點小區“資源清單”、建立居民“需求清單”的基礎上,針對消除安全隱患、破除老年人關愛困境、提升小區居民粘度等三方面靶向賦能、精準施策,議定形成20余個“項目清單”,“社區吹哨 部門報到”聯合開展項目化攻堅,推動“單打獨斗”向“一體協同”轉變。
堅持“實干真抓”,讓居民幸福感“舊地升溫”
摸底調研“精細化”。成立4個專項工作小組,在前期細致調研摸排基礎上,建立“一戶一檔”,形成了較精準的小區人、房數據。同時,對重點關愛人群如獨居老人等按照不同層級進行分類和定位。
“疏改”結合“溫情化”。基于居民實際需求,積極選址建設陽光車棚和配套的智能充電樁,杜絕了充電隱患,真正實現“疏”。聚焦水電氣路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整合鄰里單元內老舊小區、道路、公共空間、低效資源,推動小區內外和公共區域配套設施有機銜接、補齊短板,切實做到“改”。
平安建設“數字化”。設置電子防護系統,對小區出入口設置視頻監控系統,完善樓宇安全系統修繕,添置智能防盜門,接入小區“一網統管”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異常情況及時知曉、迅速響應。
堅持“管服融合”,打通城市治理“神經末梢”
突出“重點”常態長效管理。注重整治改造與長效管理有效銜接,會同街道、社區等,著力在提高業委會組建率、物業服務覆蓋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率上下功夫。推行小區黨組織與業主委員會“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
突破“難點”拓寬服務渠道。按照“改建一個小區、完善一批組織”思路,探索“老舊小區連片成立業委會,物業整體打包”的模式,多個小區聯手共同引進物業公司共享專業服務,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
把握“特點”提升服務質效。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專業化。以社區為單位,以社會組織為支撐,社會工作者為專業力量,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區慈善資源為補充,形成了愛心濟困、貼心助老、丹心護幼、熱心助殘、知心幫婦的惠民服務項目,服務居民2000余人次。(張峰、張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