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決定方向,組織凝聚力量。進入新時代,滁州市昂首闊步、華麗轉型;擔當新使命,滁州市組織工作篤行路線、護航大局。
近年來,全市組織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聚焦主責主業,服務中心大局,推動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加快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強化理論武裝,鑄牢政治忠誠之魂
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9月11日,全市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動員會議召開,市委書記許繼偉強調,加快現代化新滁州建設,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把這一思想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
科學理論武裝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發展之基。我市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訓計劃,大力推進“鑄魂賦能強基”工程,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分層分類舉辦輪訓班92次,教育培訓領導干部1.2萬人次,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
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精心組織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讓全體黨員接受思想洗禮,感悟真理偉力,汲取奮進力量。
將黨員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理論武裝的重中之重,作為各級黨委(黨組)會議“第一議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首課、主課、必修課。推行領導干部上講臺、組織“送黨課下基層”,舉辦“滁州大講堂”、“三微”宣講,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小崗干部學院及社區黨性教育館,創建黨性教育VR云展館,不斷提升黨員干部政治素養,凝聚思想共識。
大力選賢任能,夯實干事創業之基
2023年第二季度,全省16個省轄市“競爭賽馬”評議中,滁州經濟運行和科技創新兩項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一,經濟運行連續6個季度蟬聯全省第一。經濟總量站穩安徽“第三城”、近10年GDP增幅全國第一,2022年經濟增速全省第一、長三角第二……
一串串數字背后展現的是全市黨員干部堅持“干”字為先,以“爭先”精神創造“率先”實績的擔當情懷。
趕超跨越,關鍵在人。按照“忠專實、勤正廉”要求,鮮明實績實干用人導向,大力推進干部工作“五大體系”建設,全市干部隊伍呈現新氣象、煥發新活力。
建立以政治素質考察為統領,平時考核、分類考核、延伸考核、近距離考核為依托的“1+4”知事識人體系,響亮提出“四個優先”用人原則,對工作走在前列、改革創新成效明顯、考核連續優秀、出色完成急難險重任務的干部優先選拔使用。新提拔市管干部中,創“國字號”“省級”名片、經驗成果獲肯定推廣、工作穩居前列的達70%以上。
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開設專業化“周末學堂”,舉辦金融、“雙碳”、產業鏈等專題研修班300余期,精準調訓培訓干部。實施干部掛職鍛煉“雙百”計劃,先后遴選1100多名干部到信訪、產業鏈、基層一線、長三角地區跟班實踐歷練,讓廣大干部在火熱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實施年輕干部“789”行動、“5431”培養選拔計劃,制定年輕干部戰略儲備和動態選配目標。五年來,新招錄公務員2528名、選調生328名,組織市縣兩級優秀年輕干部開展“雙掛雙任”113名,跨地區跨部門跨系統“三跨”交流任職52名,面向全國“雙一流”高校和全球知名院校畢業生引進黨政干部儲備人才127名,新提拔市管年輕干部94名。
堅持以嚴管厚愛激勵干部成才成長。加強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實施干部監督“負面清單”管理、干部監督進社區,出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24條、加強從基層一線選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干部心理健康關懷工程,建立健全干部容錯免責、不實舉報澄清機制,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廣泛聚才匯智,激發創新發展之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從實施招才引智“三大行動”,到提出“天下英才聚滁州、滁州人才燦星河”的美好愿景,再到加快推進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深入開展聚才匯智“五星工程”,“巨星薈萃、群星云集、繁星遍布”的人才生態逐漸清晰。
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人才”工作格局。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扛起第一責任,連續3年謀劃實施招才引智“十大舉措”,連續2年聚焦“雙招雙引”召開新春第一會,人才強市戰略深入人心。
以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為牽引,出臺高層次人才“五優五心”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補六優化”18條,健全按薪定才、按薪補才等惠才機制,制發《人才政策一本通》構建完善的人才引育留用“1+N”政策體系。
從“筑巢引鳳”到“鄰鳳筑巢”,加快人才創新平臺建設,累計與108家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聯合建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46家,設立長三角研發飛地10個,成功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列。連續三年發布“揭榜掛帥”關鍵技術需求170多項,榜金近6億元,吸引境內外300多個人才團隊來滁洽談合作,解決企業“卡脖子”難題63項。
堅持圍繞產業鏈配置人才鏈,繪制戰新產業高端人才圖譜,首創發布“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賢”榜,靶向新引進各類產業英才。截至目前,引進戰略“帥才”、產業“英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超3000名、海外高端人才1000多名,省級領軍人才項目100多個,培育省級人才工程團隊11人、市級“113”產業創新團隊83個。
培植人才成長沃土,開展“新滁商”“制造匠才”等專項行動,在高校開設企業“冠名班”“定制班”,設置光伏工程技術等產業鏈專業,全市專業技術人才超2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萬人。選送近百名優秀企業家赴中科大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等高端機構開展EMBA培訓,開設“滁商大講堂”“滁商云講堂”培訓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4萬余人。
涵養生態圈愛才留才,從“人才貸”“人才擔”到“人才投”“人才基金”,打造人才“全過程”金融支持體系;從“人才公寓”到“人才房票”不斷提升人才住房保障水平。全面構建“一窗一卡一網”人才綜合服務體系,打通社保、稅務、房產等數據壁壘,全方位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堅持強基固本,凝聚基層組織之力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聚焦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基層黨建“雙增雙創”為抓手,強化黨建引領重大任務落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抓黨建必須抓責任制,抓責任制必須抓責任人。我市推行市縣兩級黨員領導干部黨建聯系點制度,逐年建立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1+N”個性化清單,將黨建工作納入市委“三看三比”季度“賽馬”,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擂臺比武”,推動基層黨建從“會場”到“現場”,與發展同看同比,擰緊責任鏈條。
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六亮”行動,鞏固提升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成果,增強服務群眾能力。實施黨支部分類管理,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對先進支部開展星級評定、中間支部實施“六亮”行動、后進支部開展集中整頓,全市星級黨支部達75%。
加大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力度,組織開展“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專項治理、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排查,建立發展黨員“四庫”紀實機制,持續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新冠疫情期間,20.6萬名黨員干部戰斗在防疫一線,筑起戰勝疫情的“鋼鐵長城”。聚焦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廣泛成立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先鋒崗,開展“黨員亮身份”等活動,始終讓黨旗立在一線,以責任擔當檢驗政治忠誠。
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我市率先出臺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12條”,實施集體經濟強村行動,推進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深化“村企聯建”行動計劃,深入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全市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占比達30%。
聚焦抓黨建促城市基層治理,我市實施“紅色匯治”工程,深化街道體制改革,推行“黨建+網格化+網絡化”治理,做實“黨建+信訪”機制,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組織在職黨員“雙服務雙報到”,助力全國文明城市“首創即成”。
聚焦抓黨建促產業發展,我市創新開展“黨建聚鏈、助企發展”行動,在全省率先成立八大產業鏈黨委,市四大班子主要負責同志等市領導掛帥擔任產業鏈鏈長、黨委第一書記,向鏈上企業選派8個工作專班和400多名黨建指導員,建立“八個一”機制,制定“共性+個性”任務清單并定期調度,強化黨建賦能,加速產業鏈升級。
征程萬里風正勁,實干爭先譜新篇。踏上新的征程,全市組織系統將忠誠履職、奮勇爭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力推動新時代新征程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