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此次考察,滁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吳孝水表達了這樣的理解:市委、市政府組織的這次赴浙滬考察學習,是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關鍵時期開闊眼界的學習之旅,也是我們貫徹落實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總結上半年、啟程下半年重要節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讓我們強烈感受到浙江湖州市、上海徐匯區、楊浦區三地新發展的大手筆、大氣魄,充分領略了先進地區轉型的大升級、大創新,切身感受了當地干部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巨大的思想觸動和深刻的心靈啟迪。
接著,吳孝水總結了三個“必須”:一是必須以登高望遠的精神境界,將考察學習轉化為干事創業的行動指南。
要深刻學習理解解放思想這一永恒動力。要跳出滁州看滁州,放在全省、長三角乃至全國視野看發展、學發展,對標浙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經驗、新做法,找準參照系,拔高縱坐標,對準橫坐標,調高整體發展標桿,真正以走在前列、爭先進位的理念謀發展。
要深刻學習理解改革創新這一發展靈魂。湖州市的“招大引強、扶優扶強”“工業碳效碼”“一指減負”,徐匯區的“工業上樓”“鄰里匯”、首席數據官制度,楊浦區的“1+5+X”首席服務員工作機制、“上市指導加油站”,這些改革創新的實踐既閃耀著與時俱進的光芒,也表明了浙滬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這是凝心聚力促發展、團結一致抓發展的精氣神。
要深刻學習理解奮發有為這一擔當精神。“一業一證”行業綜合許可“單軌制”“科創繡帶”“元創未來”“新三微治理”“云上芯湖州”科技企業“雙倍增兩轉化”,這一系列獨到的滬浙智慧發展模式,體現的是一線干部統籌全局的理念、融會貫通的能力、創新發展的意識、大干快上的作風和敢于擔當的精神,這是敢于突破、凝心追趕、聚智發展的不竭源泉。
二是必須以“六破六立”的信心決心,將差距不足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要看到“思想解放”的差距。結合園區工作來說,主要表現為招大引強方法不多,一線抓落實、促發展的創新性不夠,園區體制機制改革不快等等,同先進比高下、同自己過不去的意識仍顯不足,必須把這個差距作為動力,才能在與浙滬學習借鑒中實現新發展。
要看到“能力提升”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不多,特別是在攻堅破難中顯露出“本領恐慌”,市委開展的干部專業化能力培訓“百千萬”專項行動計劃,就是要增強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必須結合這次學習考察,進一步深化能力建設,以“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提高全體黨員干部攻堅克難能力。
三是必須以昂揚向上的不懈奮斗,將“六破六立”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具體措施。
堅持破舊立新。園區大發展,必須來一次思想大掃除、大解放。堅持“六破六立”,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創造性落實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扎實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真抓實干,奮勇爭先,推動園區各項工作在全市爭進位、在全省創一流。
堅持招大引強。扎實開展季度攻勢、虎口奪食拼搶項目,瞄準世界500強、“中字號”“國字頭”等行業頭部企業、鏈主企業,聚焦“新三樣”,全力引進一批旗艦型、龍頭型、基地型項目,確保簽約1個百億級產業項目。緊盯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加大外資招引力度,積極招引一批“小巨人”“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做強新產業、拼搶新賽道,確保9月底前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0個,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牢固樹立“落地比簽約更重要”的理念,堅持服務跟著項目走、要素跟著項目走,聯動實施畝均效益評價與“標準地”改革,讓最好最優的項目得到最快最優的要素資源配置,確保簽約項目開工30個以上,轉化率超70%。
堅持產業發展。圍繞制造強區目標,緊盯“新三樣”,推動園區各類要素、資源、人才等向先進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綠色食品、光伏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集聚,持續推動二產提質擴量增效,力爭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達220家,產值超百億企業6家。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瑯琊谷工業互聯網建設,力爭建成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狠抓百億企業培育和專精特新企業引育,加強與上海同濟科技園(楊浦)、漕河涇產業園(徐匯)對接,在網聯汽車、新能源等方面合作,推動傳統產業“老賽道”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新賽道”卡位突破,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科技創新。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兩清零一提升”行動,力爭全年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0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超30家。積極引育“國字號”創新平臺、省級科創載體,加快中質電科建設新能源電氣(光伏)行業檢測平臺,力爭各類創新平臺超180個。大力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持續開展“千企百校”大學生招引,支持園區主導產業依托各類創新載體,精準引進各類“高精尖缺”產業人才,推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堅持優化服務。持續深化“一改兩為”,常態化開展“優環境、促發展”現場集中辦公活動,建立問題“搜集、協商、交辦、反饋”機制,做到一線抓落實、一線抓執行、一線見成效,實現園區企業服務全覆蓋、問題不過夜;實行重大項目定制化審批、節點化管理,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推動項目審批高效辦理,確保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加強項目跟蹤服務,緊盯改擴建、技改和重新啟動的項目,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為項目落地建設創造良好條件。落實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要求,推動園區營商環境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全面提升,持續擦亮“亭滿意”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