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空間資源等優勢,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在爭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等生”的生動實踐中實現跨越發展。
始終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第一戰場”,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老賽道”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新賽道”卡位突破,用“八大產業鏈”串起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在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大潮里呈現長虹之勢。
“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全市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經濟運行連續六個季度位列全省第一;營商環境連續5個季度位列全省前二;科技創新首次“賽馬”便拔得頭籌;2023年上升至中國百強城市第79位……從躍居全省第三的“為什么是滁州”到穩居全省第三的“向滁州取經”,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滁州人民,交出了一份走在前列、爭創一流的高分答卷。
扭住“雙招雙引”牛鼻子,把實體經濟作為關鍵支撐,全力引項目、興產業,挺起高質量發展“工業脊梁”。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
抓實體經濟就要抓好制造業,作為制造業大市,滁州堅持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實施。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282個,其中百億級5個、80億元3個;新開工億元項目190個,新投產億元項目168個。自2021年以來,全市共簽約80億元以上項目26個,其中制造業項目穩居C位。
從“新春第一會”上吹響強力攻堅“雙招雙引”的號角,到持續打響“春季攻勢”“夏季攻勢”,市委書記許繼偉多次表示,“近年來,滁州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保持較快增長,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雙招雙引和項目建設作為主抓手、主戰場,通過持續不斷抓項目、引人才、上項目,為高質量發展厚植動能。”
在滁州,“雙招雙引”不是盲目而為,而是聚焦產業發展主攻方向聚“鏈”成群。為此,滁州在全省率先建立八大產業鏈鏈長制,創新開展“黨建聚鏈 助企發展”行動,今年以來,市級領導外出高位推進百余批次,拜訪企業500余家。目前,全市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已超千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招引八大產業鏈項目229個,占比81.2%,多個主導產業都有百億大項目落地。
在滁州,“雙招雙引”不是招來就算,而是“全生命周期”服務激活“一池春水”。出臺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規《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126項服務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務;持續優化“亭滿意”營商環境,今年上半年,通過“為企服務平臺”線上收集企業訴求3903件,辦結率100%。如今,在“亭滿意”的示范帶動下,來安“來安心”、全椒“全舒心”、明光“一嘉親”等服務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全市“雙招雙引”的“金字招牌”。
在滁州,“雙招雙引”不是各行其是,而是產才融合,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深入實施“滿天星人才計劃”,扎實開展“千企百校”“星耀滁州”“會客虹橋”等活動,靶向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產業人才和制造將才。今年上半年獲評省級產業人才團隊、人才項目數均居全省第一。與楊浦、徐匯共建“科創+產業”伙伴園區,與中科大、安大、合工大、南工大、南信大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研發平臺……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人才和產業在皖東大地上迎來“雙向奔赴”。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把科技創新作為戰略引領,全力育動能、增優勢,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所有機器全部為國產,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里,踏實!”鳳陽矚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對企業技術研發十分驕傲。“我們設備實現了自主研發,所有知識產權自有,有效解決了‘卡脖子’難題。”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談起未來發展十分自信……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全市上下把科技創新作為戰略引領,全力育動能、增優勢,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細分領域“單打冠軍”和行業“小巨人”涌現。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655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以上,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位列全省第三。
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老賽道”轉型升級之余,我市緊盯“雙碳”戰略實施,加大創新投入,重點圍繞新能源汽車、光伏、動力電池“新三樣”做文章,聚力實現新興產業“新賽道”卡位突破。目前,全市光伏產業基礎扎實,全球20強企業中有9家落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今年上半年產值超600億元,全年將超千億元。此外,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0.4%,“新三樣”出口27.2億元、居全省第二。
手握一粒沙,追“光”逐“鏈”沖千億;搶占新賽道,“汽”勢磅礴瞰滁州;瞄準“心”領域,激活續航“動力源”。如今,目標已定:“奮力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儲能產業第一城,勇當全省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爭創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思路已明:光伏產業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技術迭代升級,再引進一批頭部企業和優質項目;新能源汽車產業按照“五個一”工作思路,加快整車、零部件和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加快培育全產業鏈條,培育新能源領域儲能市場……產業鏈關鍵企業和關鍵環節正向滁州匯聚,打造新能源產業“新藍海”。
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全力抓改革、促融入,奮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滁州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多年來,我市堅持抓小崗促全市,農村綜合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功舉辦第二屆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大會,加快創建“百億小崗”,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等3項整市試點,宅基地制度改革穩慎推進,入選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市……如今,全市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現代農業發展質效提升、和美鄉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業農村改革活力迸發,皖東大地上,正是一片平疇沃野好“豐”景。
農村改革的成效只是全市深化改革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一批改革試點獲批開展,新增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等7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和省婚俗改革試驗區、全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等8項省級改革試點;一批改革成效獲得肯定,滁州市林長制工作受國務院辦公廳激勵。鳳陽縣小崗村鄉村振興經驗、明光市“銀針進村”經驗等做法獲省委主要領導肯定批示;一批典型經驗復制推廣,天長市探索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四題”模式經驗被中央深改辦《改革情況交流》刊載……
而與改革成效相對應的,我市開放之路也走得愈發順暢。今年6月28日上午8點18分,滁寧城鐵滁州段正式開通運營,正式開啟了滁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借東風、搭快車,我市建強平臺、承接產業,著力打造省際合作的典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目前,頂山—汊河、浦口—南譙兩個省際毗鄰區落戶億元項目63個,其中50億、百億級各2個;3個寧滁皖北省際合作園引進制造業項目22個;與蘇州深化蘇滁高新區共建,啟動新增2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工作……在“2+3+N”板塊建設持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當下,我市正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提速互聯互通,深化民生共享,向著“加快打造長三角的產業輻射腹地、高端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康養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的目標全速前進。
辦好群眾身邊“關鍵小事”,著眼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全力解民憂、暖民心,讓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民生工程。今年以來,我市辦民生實事,應群眾呼聲,不斷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用發展的“溫度”穩穩托起百姓的幸福,描繪出皖東大地的幸福底色。
幸福,是什么?
它畫在青山綠水上。上線全省首個氣候投融資支持平臺;滁河流域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明湖國家級幸福河湖建設試點項目全部完成;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國字號”招牌,在2022年度林長制考核中全省第一,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愈發鮮艷,生態顏值越來越靚。
它灑在漫山遍野中。把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作為全域旅游的“1號工程”和示范工程來抓,2021年8月底,主廊道全線建成貫通,成為名副其實的皖東“千里畫廊”特色自駕游線路,并將優秀傳統文化和鄉村休閑旅游相結合,推進農商文旅體一體發展。
它吹進文明新風里。自2020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首創即成”以來,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打造“亭有禮”文明城市品牌,建成13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因地制宜建設238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皖東大地從“環境美”邁向“生活美”、從“外在美”邁向“內涵美”。
它暖在百姓心坎上。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建立健全“民聲呼應”工作體系和閉環辦理機制,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辦好民生實事,推進暖民心行動,不斷增進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今年上半年,我市10項暖民心行動的20項指標,已有12項指標提前或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根據省民生辦反饋,我市連續四個季度群眾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環滁皆山也,這里滿目都是沁人心脾好風光。環滁皆產業,這里遍地都有轉型升級新畫卷。面對新一輪的區域競爭,市委書記許繼偉擲地有聲地表示,要聚焦“六破六立”,對標滬蘇浙,開展大討論,推動思想大解放、環境大優化、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任務大落實,推動滁州各項工作在全省爭進位、在長三角創一流。讓我們拿出錨定目標的韌勁、搶抓機遇的闖勁、比學趕超的拼勁,擔當作為、久久為功,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