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速構建1公里暖心服務圈,今年將建成800家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
戶外勞動者 路邊有個“家”
7月20日上午,在“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瑯琊區總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內,6位環衛工人正愜意地吹著空調、喝著涼白開。渾身的疲憊感漸漸消散,環衛工人胡范龍笑著告訴記者,他負責4條道路人行道的沖洗作業,“累了熱了,就進來歇歇,感覺真好。”
“工會驛站放在路邊,許多環衛工人、快遞小哥都把這里當成臨時的‘家’,我們也歡迎他們常進來坐坐,歇歇腳,解解乏。”據瑯琊區總工會副主席丁睿介紹:“工會驛站不僅免費為戶外勞動者提供納涼、飲水、如廁、歇腳等服務,還開通了‘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就業援助渠道。”
“像這樣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目前全市已建成316個并投入使用,其中‘全國最美服務站點’6家、‘全省最美服務站點’14家。”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人蔣曉華告訴記者:“為加速構建‘1公里暖心服務圈’,今年將建成800家以上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并有效運行。”
戶外勞動者是城市環境的維護者、秩序安全的守護者、便利生活的提供者。然而,由于工作地點分散、工作環境和條件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戶外勞動者常常面臨“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問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幫助戶外勞動者解決這一急難愁盼問題,傳遞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滁州市總工會帶領全市各級工會組織通過自建、共建等方式,廣泛匯聚政府、社會組織、愛心企事業單位及有關人士等資源,推進全市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建設。
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在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建設過程中,我市要求各相關單位量力而行,堅持實事求是、不搞花架子,堅持因地制宜、不追求大而全,以好管理、易復制、可持續為工作原則,努力把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建成為民辦實事的“服務站”,黨的政策理論的“宣傳站”。
記者在市路橋工程有限公司看到,工會驛站不僅配有飲水機、微波爐、電冰箱和除顫器等設備,還安排志愿者負責日常管護。記者走進滁州電信公司清流路營業廳工會驛站(愛心翼站),看見這里正在開展“清爽夏日 關愛騎手”特色服務,為戶外工作者送去西瓜、飲用水和“清涼禮包”。
“不僅僅是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出租車、貨車、公交車司機,交警、城管、綠化、物管、供水、燃氣、景區服務等,所有戶外勞動者群體,都是各個站點的服務對象。”市總工會蔣曉華說:“增進民生福祉、服務職工群眾,我們通過大力加強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為大家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觸可得的暖心服務。”
記者了解到,所有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還強化了宣傳教育功能,突出黨的理論政策“宣傳站”的目標定位。不少有條件的站點,設有閱讀區、書吧、電子顯示屏、海報櫥窗等,推送黨的政策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教育等內容,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走近職工身邊、走進職工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