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2023年7月20日A08版)
徐敏在車間指導工人生產。
近日,“第八屆滁州市道德模范”名單公布,定遠縣殘疾人徐敏當選,這是繼獲評安徽省“抗疫最美家庭”“滁州好人”“扶殘助殘先進個人”之后她又獲一項殊榮。從患病留下后遺癥到婚后數次遭遇不幸,徐敏重啟人生,學習手工編織、創辦工廠、熱衷公益,她在輪椅上用勤勞靈巧的雙手編織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七彩人生”。
工廠被殘疾人視為“家”
7月12日下午3時許,屋外烈日炎炎,行人揮汗如雨。位于定遠縣經開區一家服裝公司車間內,輕風拂面,在涼爽的環境里,30余位工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腳下縫紉機發出清脆的“滴答”聲就像歡快的音符,回蕩在車間。
車間內記者看到,一位女士坐在電動輪椅上,挨個工位仔細察看生產情況,不時地指導和糾正工人的動作和操作方法。從工人們手上熟練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已都是車間“老人”了。坐在輪椅上的人叫徐敏,就是這家服裝工廠的“當家人”。
“如果督促檢查不到位,很容易出殘次品,影響產品質量,從而影響公司聲譽!”徐敏告訴記者,她的企業一半以上的工人都是殘疾人,因此更要仔細和認真。
一位負責熨燙成衣的小伙兒格外引人注意,雖然只有一個胳膊,但他舞動著蒸汽熨斗上下翻飛,取衣、疊平、熨燙、翻面再熨燙一氣呵成,其熟練程度不亞于手腳健全的人。徐敏說,小伙兒叫周佳攀,今年27歲,是她手把手教會的熨燙手藝。
“這里就是我的‘家’,是徐姐教會我技術,讓我重拾生活信心!”謝叢瑞是位聾啞人,他負責給襯衫包縫,這是需要手腳并用的技術活,因此工資也相對較高,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由于交流困難,徐敏整整連教了他3天。
輪椅上創業“重啟人生”
初見徐敏,很難想象眼前這位面帶笑容、性格開朗的她,曾經飽嘗生命的苦難。17歲那年,她突然患上了大腦炎,因此中斷學業,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但還是留下后遺癥。可是,隨后接連三次意外遭遇受傷住院,對徐敏打擊很大,甚至一度產生輕生念頭。然而,性格倔強的徐敏最終還是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但從此也再沒有站起來。
徐敏說,自己從小就是個敢闖敢干的“野孩子”,上世紀90年代在她殘疾前,她就做服裝批發生意,也因此攢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6年8月,在朋友的鼓勵下,坐在輪椅上的徐敏利用多年積蓄購買了30臺縫紉機,成立一家服裝公司,除少數管理和技術骨干外,專門接收殘障人員就業。可公司成立僅一個月,一場大火幾乎將工廠燒光,好在價值近20萬元貨物尚在,讓徐敏絕處逢生。
2021年3月9日,疫情之下一“罩”難求,徐敏立即從中“嗅”出商機,她當即向相關部門申請資質,投資300萬購買8臺口罩加工設備,日夜加班加點生產口罩,當時工人最多時達600余人,5000余萬只口罩供不應求,極大緩解了當地防疫物資供應,同時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想想疫情時加班加點的生產情景,就像發生在昨天,每天顧不上吃飯和睡覺,實在是太忙了!”徐敏告訴記者。
用編織技術傳遞愛心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愛的奉獻》是徐敏最愛聽的歌,致富之后她不忘初心,用愛回饋社會,7年來累計幫助600余人,捐款捐物總計達300萬余元。
徐敏告訴記者,由于從小就喜歡手工編織,特別是殘疾之后參加縣里舉辦的殘疾人培訓班對她啟發很大,隨著自己手工技藝提高,前來請教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后,徐敏還應邀到合肥為殘疾朋友免費培訓手工編織,10天時間培訓了近百名學員。此后,她還陸續在亳州、滁州、全椒等地免費培訓殘疾人。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全國防疫物資都十分緊缺,尤其是防護服和口罩。徐敏將工廠里僅剩的1000多套防護服分別捐贈送給急需的寧夏衛健委以及合肥、滁州等地多家醫療機構,而當時每套防護服市場價為400元。
2021年春節,徐敏當機立斷動員員工上班,大年初三工廠便正式開工生產,第一時間將連夜趕制的防護服、防護鞋套等捐贈給一線防疫工作人員。疫情期間,徐敏累計捐贈醫用口罩200余萬個,該縣幾乎所有學校都有徐敏贈送的口罩。
2022年3月,上海疫情牽動全國。徐敏第一時間發出支援上海倡議書,得到當地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積極響應,隨后一批20噸時鮮蔬菜及防疫物資從定遠發往上海。在徐敏帶動下,該縣陽光殘障人服務中心還捐贈了價值6萬余元蓮藕、土豆等生活物資。
“我要把編織技術教給更多殘疾人,讓他們都掌握一技之長,更好地融入社會!”徐敏說,受當前大環境影響,現在的服裝廠生意日趨難做,但無論如何她都要堅持下去,因為這里已經成為工廠里殘疾工人的“家”。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葉素健 通訊員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