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多種糧種好糧,貫徹落實《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安徽省財政廳關于做好2023年省財政農業高質量發展資金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皖農計財函〔2023〕234號)文件精神,開展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規模生產,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對300畝以上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指從事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單季300畝以上,承擔種植生產主要風險的種植農戶或其他各類種植主體,為實際種糧者)加大政策扶持。
二、補貼對象和原則
1、補貼對象。本次補助對象為我區轄區范圍內糧食生產規模達30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補貼原則。具體應符合以下原則:一是穩面積。受獎補的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必須夏糧(小麥)總面積或者秋糧(水稻、玉米、豆類、薯類、雜糧等合計)總面積達300畝以上。積極承擔國家或省級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或項目,如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早稻生產、再生稻生產等。二是單產高。受獎補主體當年糧食單產水平高出本區域內糧食平均單產水平不低于三個百分點。三是提品質。受獎補主體必須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嚴格落實“單種、單收、單儲、專用”和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措施。四是強帶動。受獎補的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確立示范帶動戶數,示范帶動周邊農戶共同開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五是增效益。受獎補主體糧食種植效益持續提升,示范帶動的周邊農戶糧食種植效益高出普通農戶糧食種植效益。
三、統計核實
按照“村組登記、鎮(辦)審核、區級核定”的程序,對新型經營主體糧食種植面積進行登記核實。
1、村組登記。村組按照補貼政策要求,對種糧主體糧食種植面積進行逐戶登記并填寫申請書,經主體簽字確認、村組內張榜公示等程序,公示期不少于7天,要留有公示影像資料。公示結束后將登記結果上報鎮(辦)。
2、鎮(辦)審核。各鎮(辦)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對村級上報的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進行認真審核并公示7天,經鎮(辦)主要負責人簽字蓋章后,上報區農業農村局。
3.、區級核定。區農業農村局對鎮(辦)上報的糧食種植面積等數據進行核定與公示。
考慮我區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統計應注意時間節點,新增種糧主體應在7月20日前完成土地流轉,并開展糧食生產工作,未開展的不予統計。對已完成本年度夏糧生產卻退出秋糧生產工作的,予以統計。
四、補貼資金發放
獎補資金總額102萬元,補貼標準根據資金總量和全區夏糧、秋糧統計總面積測算,執行統一標準。
五、有關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糧食規模生產主體補貼工作實行鎮長(主任)負責制,各地要嚴格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登記造冊,上報相關報表時須經鎮(辦)主要負責同志簽字。區農業農村局負責匯總全區數據,制定基礎數據和補貼發放清冊。
(二)加強宣傳總結。各鎮(辦)、村(社區)要加強政策宣傳解讀,要準確把握補貼的政策目標和管理要求,重點明確此次補貼為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補貼、補貼對象為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補貼目的為開展糧食規模生產,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保障發放工作平穩有序推進。同要高度重視涉及補貼的信訪事項,及時處理,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嚴格程序,加強審核。各鎮(辦)、村(社區)要根據補貼政策要求和糧食種植面積的實際情況,做好補貼面積到主體登記與審核,村委會(居委會)要將經核實后的登記清冊包括主體姓名、補貼面積、鎮(辦)監督電話等分村民組進行公示等程序。各鎮(辦)要按照要求將補貼面積基礎信息統計表(附件一、二、三)匯總,紙質表格(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簽字、鎮政府蓋章)和電子表格于7月30日前統一上報至區農業農村局,聯系電話:0550-3789182。
(四)強化監管,嚴肅紀律。區農業農村局要組成檢查組,不定期對各鎮(辦)進行監督檢查,重點檢查資金兌付是否及時、補貼清冊是否齊全、補貼面積認定是否規范、政策宣傳是否到位等。各鎮(辦)、村(社區)要對補貼對象和補貼面積進行嚴格把關,尤其是對補貼面積的核準,要確保補貼面積真實有效。對在補貼實施過程中,參與騙取補貼資金或不履行監管職責造成財政資金損失的相關人員,要按照相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