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一大早,在瑯琊區清流街道紫西社區衛生服務站,候診區的長椅上坐滿了患者。醫生正忙碌地接診患者,一個接一個地問診、開藥。
“咳嗽多長時間了,具體情況怎樣?”“有沒有過敏的藥物?”紫西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吳萬松一邊檢查患者,一邊詢問患者具體情況。像這樣的對話,吳萬松每天都要重復很多遍。“與之前相比,患者人數少了很多。”吳勁松說,這段時間前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是喉嚨不舒服、咳嗽。
自去年12月份以來,吳萬松和他的三名同事變得尤為忙碌。“去年12月份中旬是社區衛生站工作最吃緊的時候,高峰期我們每天要接診將近100位患者。”吳萬松說,隨著社區新冠感染人數不斷攀升,社區衛生服務站僅有的4名醫護也相繼病倒,大家只能帶病上崗。藥物緊缺,吳萬松和同事根據患者的情況,將藥品拆零分配給患者,以有效緩解用藥壓力。
吳萬松不僅是紫西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站長,還是社區900多戶居民的家庭醫生。除了轄區居民的日常門診治療,他還承擔著簽約居民的健康狀況評估、慢性病隨訪、協助轉診等重點工作。“65周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人是重點關注人群,我們社區衛生服務站會提供上門健康服務。如果有危重癥患者,我們還需要協助做好轉診服務。”吳萬松說。
在接診間隙,吳萬松的電話不時響起。除了線下門診,紫西社區衛生服務站還通過微信、電話提供“線上”診治服務,實現24小時健康服務。
“自從電話被公布后,我每天都能接到幾十通居民的咨詢電話。”吳萬松告訴記者,有的居民家中有常備藥,但不清楚藥品使用方法;有的居民病情出現變化,需要向醫生咨詢具體情況。“手機一刻都不離身,不敢漏掉一通居民的求助電話。”吳萬松說,作為社區醫生,要從專業角度及時有效為居民答疑解惑,消除居民緊張、焦慮情緒。
從去年12月以來,吳萬松始終堅守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沒有好好休息過。“作為社區醫生,要時刻堅守在居民身邊,保障居民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全方面守護居民的健康。”吳萬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