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區近年來整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積分制”“農村物業”等農村改革,試點推進“宜居鄉村更新”工程,探索土地相對集中與集約化利用,通過規劃合理調整農村宅基地布局、建設農村院落式住宅和多元化產業集聚,形成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和發展集體經濟、完善鄉村治理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這一經驗做法獲省鄉村振興局高度肯定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整理資源,理清發展思路
試點篩選。以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和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為基礎,全面掌握農戶宅基地、耕地、產業資源與村莊保留等情況。據統計,全區現有宅基地 3.7萬宗,農房3.3萬戶,近40%農戶處于閑置狀態;現有自然村莊906個,其中閑置率超過60%的村莊占比約兩成。區級統籌考慮村莊規劃保留、宅基地閑置和周邊耕地等情況,擇優篩選13個宜居鄉村更新試點村,形成3年宜居更新建設庫。
做足調研。深入開展走訪調研,累計征求鎮村干部、農戶等主體對宜居鄉村更新試點產業發展方向、房屋建設風格、后期管護機制等意見820余條,組織參與農戶代表赴江浙等地實地考察,并征求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意見,形成綜合意見書提交鎮村集體和設計單位,確定最終設計藍本。
統籌利用。支持村集體在居住區周邊規劃布局產業用地,用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章廣鎮元松村引導農民拆除危舊房和閑置房,退還原宅基地,跨組重新分配宅基地,引導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并與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合作,流轉土地1100畝發展奇異果、葡萄等經果產業,帶動 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月均工資性收入 3000余元。
共享資源,重構生活空間
規劃“釋放空間”。以鄉村建設行動為切入點,圍繞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統籌宜居鄉村建設與村莊規劃編制,調整優化村莊空間布局。施集鎮豐山村李都郢組引導原16戶居民騰退宅基地約30畝,在保障本村民組14戶居民集中統建住宅(戶均占地135㎡)的前提下,釋放出約26.5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有償“跨村保障”。合理確定宅基地規模和布局,預留適度建房空間,探索跨村有償使用宅基地,實現區內農戶自由選擇宅基地,改善居住條件。施集鎮豐山村將規劃騰退出的1.5畝宅基地用于開展跨集體有償使用宅基地,異地解決8人跨村組取得宅基地,共收取有償費用5.2萬元,資金用于支持宜居鄉村更新試點基礎設施建設和村集體產業發展。
運作“多方參與”。利用區、鎮兩級鄉村投資平臺融資,引導社會主體參與。施集鎮豐山村按照區鄉投、鎮投和村集體4:4:2的比例開展試點村建設,區鄉投負責試點村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鎮投結合項目資金負責試點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嫁接“農業標準地”改革試驗,村集體將105畝耕地和14.1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打包參與其中,共同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28個、食用菌大棚50個,并對外租賃,實現產業發展可持續。
整合資源,提供要素保障
引導村民共建。以組建村民理事會為契機,以“積分制”+“農村物業”為抓手,引導將宅改相關規定寫入村規民約,保證村民對資金利用有知情權、村莊規劃有話語權、村莊建設有表決權、工程建設有監督權、村莊管理有參與權。大柳鎮曲亭村趙巷組宜居鄉村更新試點規劃建設由村民理事會主導,6位村民代表全程參與監督;以家庭為單位,以數字鄉村為平臺,探索鄉村治理“積分制”微信小程序和“積分存折”“線上+線下”雙重積分方式,借助三級最美家庭、文明積分戶等評選,逐步擴大積分范圍,共計327戶農戶納入積分制管理范疇;村股份經濟合作牽頭組建“物業公司”,通過以工代賑、政府獎補等方式,聚焦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戶公共管理開展“無償+有償”服務,實現村莊建管長效。
引入金融資本。圍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一環兩帶”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依托區鄉投公司融資平臺,與滁州建行開展總投資8.5億元、為期8年的全國第一單“農村宅基地整治貸款”項目合作,用于1.4萬畝宅基地的整治、利用和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該項目通過宜居鄉村更新試點,加快零星分散閑置宅基地騰退、整治與利用形成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作為主要還款來源,同時支持食用菌產業園、農業特色產業園和葡萄泉民宿等產業融合項目建設,實現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協調各方參與。制定出臺宜居鄉村更新試點辦法,由區委、區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牽頭,農業、林業、水利、自然資源、環保等部門參與,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宜居鄉村試點推進聯席會制度,統籌整合美麗鄉村、道路、農村污水治理等資金共計4800萬元投入試點鎮村建設,切實幫助鎮村解決發展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