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的這番叮囑,是對江淮大地綠色發展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戰略擘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近年,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將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實現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向推動,凝心聚力書寫綠色發展皖東新篇章。
頭頂藍天更多了
“頭頂的藍天更多了,河湖水體更清了,身邊的大地更綠了。”滁城市民甘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番感觸,引起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強烈共鳴。為了山清水秀、鳥鳴魚戲、天藍地凈,我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只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才能長久地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家園。2020年以來,我市圍繞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等“四大結構調整”,聚焦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等“五控措施”,全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通過“秋冬會戰保健康”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將建成區劃分為6個網格片區,依托滁城334個微型空氣監測站點,開展“區域包保+點位包保+人員包保”攻堅。啟動“戰臭氧保優良”空氣質量提升行動,強化揚塵、餐飲油煙、散亂污整治等八大專項行動,持續保持大氣污染防治高壓態勢。
在強化科技治污方面,我市科學提高重污染天氣預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開展污染源清單調查、PM2.5和臭氧污染來源解析、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編制工作,理清污染成因,形成污染動態溯源基礎能力和精準減排能力。
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我市建設10套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并聯網,啟動滁城5套黑煙車抓拍系統建設并聯網。推動“天地車人”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建設。積極謀劃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
2020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8.8ug/m^3,較2015年同期下降34.5%,改善幅度全省第6,PM10平均濃度為60.9ug/m^3,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81.1%。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32.9ug/m^3,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1.5%。
河湖水體更清了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作為滁州另外一張亮麗名片,西澗湖的清幽美景聞名遐邇。如今的西澗湖,還是保障滁城30萬市民飲用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地。為確保飲用水安全,2021年以來,我市完成水源地核心保護區域內1976戶房屋征收,并于今年3月底完成房屋拆除。去年以來,城西水庫水質穩定達標,今年上半年,水質已實現優于國考斷面III考核標準。
水是生命之源,飲用水與每個人的健康直接相關。記者了解到,我市目前共有16處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已劃分保護區并明確水域、陸域保護區范圍。2020年,完成全市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劃定工作及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為了讓人民群眾喝上達到衛生標準的水,我市通過深入開展環保“綠劍行動”、重點行業企業及化學品排查、尾礦庫專項整治、“強監管,保人飲”等一系列專項環保執法檢查行動,嚴厲打擊一切威脅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的環境違法行為。
2020年,在省專項行動和“回頭看”問題核查基礎上,同步開展“強監管、保人飲”水質提升專項行動、汛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排查行動,確保飲用水問題得到全面排查整改。2021年,開展市級城西、沙河集水庫環境問題專項整治。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市切實強化源頭污染防控。“治城先治水,首要是活水。”在來安縣,當地推動建設滁河流域新來河生態廊道綠色工程、內城河水系“水活明凈”工程、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用于維持河道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河流自凈能力,提高水體流動性及復氧能力,并保證河道的景觀效果。
我市仔細排查整治入河排口,開展“堅守斷面保碧水”攻堅行動。黑臭水體整治考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2021年底,縣城以上的黑臭水體全面完成整改。提升污水處置能力,全市1254家規模養殖場配套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均投入使用,2021以來全市共完成污水管網改造75公里、雨污分流管網改造40.25公里,完成率達101%、100%。
2020年,全市7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2021年,全市19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2020年和2021年度,我市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內水質、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Ⅲ類要求,水質達標率100%。
腳下大地更綠了
眼下,南譙區烏衣鎮八灣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區,一些天鵝、白鷺、野鴨等陸續抵達。鳥兒們時而凌空飛舞,時而潛水覓食,盡情享受著愜意的旅途。前不久,明光市花園湖千畝野生荷花競相綻放,連片的蓮葉荷花盛開于碧波之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秀麗景致。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僅2021年,我市深挖“四旁”空間,完成營造林56.9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11萬畝,封山育林7.22萬畝、退化林修復5.11萬畝、森林撫育37.47萬畝。
2021年,我市還創建省級森林城鎮5個、省級森林村莊69個。全市累計參加“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人數254萬,盡責率達88.03%。推進“林長制國元護林保”古樹名木保險,為全市276株古樹名木提供了1000萬元的風險保障。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或淳樸鄉村,或醉人山水,或阡陌交通,或蜿蜒河流,像這樣的別致美景,在皖東大地不勝枚舉。無論鳥語花香瑯琊山山水美景,還是百鳥天堂池杉湖濕地公園,或者素有華東西雙版納美譽的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生態畫卷,吸引無數游客慕名而來“打卡”游玩。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上半年,我市堅持“科學、生態、節儉”綠化總方針,開展“科學綠化推進年”活動,大力實施長江淮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積極引導城鄉綠化融合發展。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28萬畝,占年度任務的112.6%;完成森林撫育14.22萬畝,占年度任務的65.5%。
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市加快推進“一村萬樹”工作試點,結合國儲林項目建設,一體推進國儲林、碳匯林建設。今年以來,培育高效碳匯林10.07萬畝,占任務數100%。積極推進3個省級森林城鎮和40個省級森林村莊創建工作,全力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推動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