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的關鍵是改革干部選用機制。改革前,基層團組織工作力量不夠、工作載體不足、服務青年能力不強,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偏弱的問題較為突出。為全面深化共青團改革,進一步推進全國縣域共青團基層改革試點工作,建強筑牢團的基層組織,針對上述問題,團定遠縣委緊抓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的有利契機,堅持以團干部隊伍建設為總抓手,依托“曲陽雁歸”工程引才,取得了較好成效。
縣級比選一批。通過綜合研判分析、基層團組織推薦和日常了解等途徑,在學校、黨政機關、非公等領域優秀青年中比選擇優6名青年人才到團縣委機關部室掛(兼)職工作,讓他們在更大的舞臺展現作為,探索形成了“6+2+3+6+2+N”多元化的機關干部專職工作體系,“6”即6名團縣委機關行政編干部,“2”即定遠縣青少年發展中心2名事業編干部,“3”即除團縣委專職書記、副書記外,選任1名掛副書記和2名兼職,“6”即6名掛兼職的部室干部,“2”即1名見習和1名特崗人員,“N”即通過團屬社會組織、青年志愿者等充實工作力量。相比改革前,團定遠縣委機關工作力量翻了一番。
鄉鎮兼職一批。為進一步拓寬基層團干部來源渠道,解決“高中畢業即離鄉土、大學畢業就別鄉情”的實際困難,探索實施在校大學生兼職鄉鎮團委副書記工作,經過報名、資格審查等程序,已累計選拔35名在校大學生兼任鄉鎮團委職務,引導他們知家鄉、愛家鄉,返家鄉、建家鄉。目前,全縣22個鄉鎮共配備團干部198名,體制外和掛(兼)職干部占比超過一半。同時,完成鄉鎮團組織換屆,選優配強團干部隊伍,更好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總體來看,新一屆成員年齡結構更年輕化,學歷層次更高,干事創業活力更強,為鄉鎮團的領導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凝聚了蓬勃朝氣。
村級“雁歸”一批。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及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辦實事要求,幫助返鄉大學生了解家鄉,廣泛接觸基層、樹立人生航向,進一步增強返鄉大學生適應和融入社會能力,該縣實施“曲陽雁歸”工程,先后兩批從在外經商有成人士、全日制高校畢業生等優秀人才中引進170名能力素質過硬的年輕人返鄉“筑巢”,擔任村級團干部,有力加強了村級團組織力量。在村(社區)換屆中,在村工作的100余名“曲陽雁歸”團干部已全部進入村“兩委”任職。同時,明確全日制研究生任職的比照鄉鎮副科級領導干部享受待遇,年度考核優秀的發放一次性績效獎金。該做法被《中國青年報》頭版、“共青團中央”“共青團新聞聯播”等微信公眾號報道。
實習“招攬”一批。針對青年人口大量外流的工作實際,聯合縣人社局等單位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開發定遠縣暑期大學生社會實習崗位近100個,為大學生提供了黨政機關、鄉村振興、社區服務等基層一線實踐崗位,旨在幫助大學生們更好服務家鄉群眾、提升實踐能力、增強家鄉歸屬感。定遠籍大學生紛紛踴躍報名,他們在各自崗位的實踐鍛煉中,積極投身到家鄉建設,以自身行動踐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實習單位協助做好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各項活動,有力延伸了團的工作半徑、加強了團組織的工作力量。此外,1名優秀的定遠實習大學生還在滁州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會議上代表發言。
通過拓寬團干部選用渠道,既充實了基層團的工作力量,又能夠充分吸引各領域優秀青年人才從事青年工作,培養年輕干部、儲備青年人才,全縣青年工作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工作項目及服務領域有力拓展,全縣共青團工作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持續增強。今年以來,團定遠縣委先后被定遠縣委、縣政府授予人民滿意的領導集體提名獎、被滁州市委宣傳部評為全市學習型黨組織示范點(全縣唯一),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在縣委深改委第七次會議上對縣域共青團改革工作予以充分認可。
(武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