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平專欄
讓“就地過年”成為三贏之舉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 《關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克服麻痹思想、松勁心態,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減少“兩節”期間人員流動和聚集,嚴防死守,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
雖然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各地零星疫情時有發生,“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依然是當前防疫工作重中之重。響應號召,一些城市和企業發出“就地過年”的倡導。例如,寧波鄞州云龍鎮總工會及鎮商會發布一則 “倡議省外職工留下過年”的通知,選擇留下的省外職工可領666元現金紅包。當地鎮政府還將組織多項文娛活動,讓省外職工融入當地過年氛圍。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團圓有其強大的文化慣性,尤其對那些背井離鄉的務工者來說,過年回家團聚更是心之渴盼。但在疫情影響下,即將到來的這個春節,“回還是不回”成了一個問題。應該說,在符合疫情防控規定的前提下,春節到底回不回家,首先應尊重務工者自身的意愿。但是,不管是從減少人員流動以配合防疫,還是從確保來年順利復工的角度,引導務工者“就地過年”也確有必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留人,留人的效果怎么樣,看上去是小事,卻考驗著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發展理念、管理水平、服務能力。
企業拿出真金白銀獎勵,政府則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這種 “政企合力”可以說是一種人性化的留人方式。讓留下來過年的職工既有物質保障,又有精神溫暖,體現了企業積極響應抗疫要求的擔當,同時也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明智之舉。近年來,每到春節過后,“用工荒”就成了企業一大難題,尤其去年企業為復工復產而進行的“搶人大戰”還讓人記憶猶新。與其節后千方百計“搶人”,不如節前真心實意留人,把工作做到位、暖入心。
“就地過年”雖是外來務工者權衡之后的自主選擇,但在客觀上他們為防疫作出了貢獻,理應得到重視和善待。對于愿意參加春節生產的,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實春節加班的福利待遇,讓他們的勞動有足夠的收益。對于不想加班的勞動者,也應尊重他們的意愿,不搞“被自愿”加班,讓忙碌了一年的職工得以好好休息。
春運大幕即將開啟,各地留人的政策安排也應提前制定,在征求外來務工者意見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充分的考慮時間、選擇權利。對于選擇 “就地過年”的務工者,企業、政府要提供舒心舒適的安排和服務,切忌“發個紅包了事”。比如,可以組織外來務工者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讓他們感受到“家的味道”;組織開展一些安全的小型文體娛樂活動,以及“企業微信拜年”“社區微信聊天”等線上娛樂交流活動;鼓勵、幫助那些不太會使用互聯網的務工者,讓他們與親人們“線上團圓”,紓解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總之,要充分保障務工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溫馨幸福的氛圍,讓“就地過年”成為職工、企業、社會的“三贏”之舉。
執筆: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