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支持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滁州而言,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滁州市轄六縣(市)兩區,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域,屬長三角中心區域,沿江近海,承接南北,地理位置具有特殊優勢。南京市確立了沿江兩岸發展大格局,南京大江北已被國家列為第十三個重點開發區。滁州與南京山水相連,對接大江北,應成為我市的發展方向,契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這里,有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僅供各級領導和專家研究決策時備以參考。
對接大江北,規劃先行。滁寧兩地,天然一體。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編制近期和長遠相結合的開發、發展規劃,分階段組織實施。
行政機構前移,帶動發展。2000年初始,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南譙區政府由滁州城內遷移至烏衣鎮,現在看來,這步棋走的有遠見,帶動發展效應已經顯現。按照南譙區的做法,創新管理模式,將全椒十字鎮政府遷至原界首鄉,或增設辦事處、經濟開發區之類的行政機構,代行縣政府在此主持一方政事,把發展的觸角向烏衣鎮、南京方向拓展。
產城一體,塊狀發展。以蘇滁現代產業園創建為例。此園于2012年在滁州市區東南部位置,由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新集團)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計劃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完成基礎投資約300億元,其中就業人口14萬人“產業先行,產城一體,配套齊全,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型園區,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這種“產城一體,塊狀發展”不失為一種模式,值得借鑒。
利用本地資源,打造特色業態。滁州處于“吳楚通衢,江淮背腹”之地,古往今來,南北文化交匯相融,各種特色產品眾多,可擇址建城。筆者去年往西安觀光旅游,有機會接觸到西安旅游文化,在西安大旅游鏈上有個叫“白鹿倉”的景區,根據著名作家陳忠實創作的《白鹿原》作品中述說的地名打造的一個景點,頗具特色。山水相依,亭臺樓榭,文化長廊,美食一條街等,別致新穎,幾乎匯聚了陜西一帶名優特色產品、美食。身臨其境,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既是休閑購物,又是文化欣賞。世代人民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在這里碰撞。借他山之石,打造本地業態。可在烏衣鎮地段或別處地段打造類似“白鹿倉”那樣的景區或在界首“文化旅游康養城”中增此景處,匯聚皖東特色產品和美食,打造諸如“烏衣城”一類名稱的景點,串在大滁城旅游鏈上,發展旅游業。
招大引強,項目拉動。如:落戶全椒的恒大集團投資1200億元打造的“文化旅游康養城”項目和創維集團投資50億元的“創維智能家電產業園”項目,體量大,科技含量高,分期建設,拉動力強,對一方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017年,滁州市政府已經推出“五個一號工程”,推進五大發展,以滁寧城際鐵路開工建設項目為引領,加快與南京的同城化,建立健全常態化合作機制,做到規劃對接,項目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對接,這一系列舉措,為對接大江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江北”正向我們走來,新南京將在江北誕生,滁州將成為新南京的組成部分,已不是夢想。滁州,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行穩致遠,將書寫華麗的篇章。
(作者為全椒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