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滁州市政協在“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活動中早調研、早參與,主動融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在今年的政協“資政會”上提出了“以產城融合示范區為引領,主動對接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美好新滁州”的報告,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大江北建設中來。
一、產城融合示范區基本慨況
2016年9月,滁州市“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正式設立。2017年3月,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經省發改委批復同意,原則同意我市產城融合示范區規劃控制面積100平方公里,共分四大片區即“一園三城”:現代產業片區(蘇滁現代產業園片區35平方公里)、雙創集聚區(經開區原創科技城片區10平方公里)、特色創新片區(滁州高教科創城片區30平方公里)、產城綜合片區(來安汊河新城片區25平方公里)。一園三城作為我市對接江北新區的核心區起到了帶頭推動作用。
二、以示范區為引領,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2015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南京江北新區,新區規劃面積2451平方公里,其中國務院批準面積是788平方公里。為進一步拓展汊河新區、南譙新城(烏衣鎮)等地發展空間,加快與南京江北新區協同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步伐,我市產城融合示范區獲批設立后,特邀給南京江北新區做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制定了《滁州市產城融合示范區規劃》,該規劃除了確定100平方公里“一園三城”外,還對520平方公里范圍的“滁州市與南京江北新區協同發展區”做了前瞻性區域規劃設計,這個區域正是全面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的區域、全面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全面協同南京江北新區發展的區域、全面與南京同城化發展的區域。這個區域基礎條件優勢明顯,表現為:
(一)未來發展空間最廣闊。520平方公里的該區域以100平方公里“一園三城”四個核心片區為支撐,涉及來安縣城、蘇滁產業園、市經開區、瑯琊區、南譙新區和汊河、水口、三城等城鎮,距離南京50公里以內,與南京共界長度達48公里,片區之間既有良好的生態系統、又有土地適建性良好的發展空間,還有可以進一步向全椒縣城和外圍鄉鎮拓展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典型的組團式大城市架構雛形。
(二)交通條件最優越。該區域有寧洛高速、滬蓉(合寧)高速、滁馬高速、京滬高鐵、滬漢蓉鐵路、京滬鐵路等交通干線,滁河直通長江,周邊有南京祿口機場、馬鞍機場、合肥新橋機場,初步形成公路、鐵路、航空、內河航運相互銜接、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特別是南京江北鐵路樞紐和滁寧輕軌、合寧輕軌即將動工、開通,將進一步加快滁州與南京同城化、進一步縮短滁州與長三角和全國的時空距離。
(三)經濟總量占比最高。該區域經濟基礎雄厚。2017年,四個片區所在行政區域及周邊(包括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和市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分別占全市45%、43.2%、44.3%、50.9%、41.3%、48.4%,占接近全市半壁江山。
(四)基礎設施最完善。示范區內燃氣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污水處理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98.5%、97.4%、95.4%、39%。區內常住人口87.5萬人,城鎮化率達61.1%,比全市高9.21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化率僅51.89%)。城市化水平各項指標均居全市前列。
(五)發展后勁最強。全市14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在協同區內就有7個,且蘇滁產業園、汊河經開區等一批新興園區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已具備良好產業基礎。
三、示范區協同發展江北新區的對策
(一)創新理念,高點定位。滁州作為長江經濟帶滬蓉發展廊道上的中部第一城、安徽皖江城市帶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的橋頭堡,應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發展戰略,尤其利用南京“江海一體”建設的契機和南京都市圈合作平臺,在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環境建設、政策協調、工作聯動等方面加強與南京的共建共享。我市產城融合示范區要高舉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區域統籌、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總體思路,協同推進新型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示范區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協調發展的目標。因而建議以“一園三城”為核心,拓展到520平方公里加上全椒縣城,作為一個“現代化新滁城”來規劃和建設。“現代化新滁城”由市本級核心區、全椒縣城、南譙新區、來安縣城、汊河新區為“五個組團”城區組成。各城區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托。獨立的是特色產業、特色城市風貌,獨立的是公共文化、社會服務體系和優越人居環境;依托的是快速的交通系統,明湖、儒林湖、清流河、滁河、來河等大面積、大貫聯的水系濕地系統,甚至大面積的現代化農業都將成為城市組團間的生態綠地系統,構成統一整體,用雄安新區那樣最科學的理念去規劃和建設。
(二)統籌全域,高位推進。建議把產城融合示范區從100平方公里拓展到520平方公里的協同發展區,涵蓋全椒縣城,從一定的高度和廣度,統籌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全局,新造一個組團式發展的“現代化新滁城”。建議市政府成立“滁州市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直有關單位、有關縣市區的主要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研究制定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及520平方公里協同區,也就是“現代化新滁城”內的戰略規劃、重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配套政策及有量化指標的考核評價制度。有組織、有計劃、扎實協調地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定期開展重點任務推進情況調度和督查,確保示范區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形成“市級統籌、分區推進”機制,以保證能與南京江北新區等高對接。
(三)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滁州市產城融合示范區規劃》確定的100平方公里“一園三城”選址定位,雖然對520平方公里協同區進行了空間研究,但它不是法定規劃,專項研究也不夠深入。對于行政區與功能區相分離的100平方公里示范區和具有優越基礎條件的520平方公里協同區,就需要“高點定位和高水平規劃”,去管控、指導、引領和統籌全域建設。建議以“現代化新滁城”高點定位編制城市規劃,研究空間結構布局、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各片區和整個城市的特色。以“產城融合”新理念,按照職住平衡、交通便捷、服務完善以及環境舒適的原則修編規劃,并引入TOD的規劃理念。保障各片區超過60%的就業人口在本地居住,日常出行至江北新區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
(四)高精度推進示范區發展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議示范區總體按照“一帶、雙廊、兩片、四組團”的空間發展結構去推進建設即:一帶指以清流河為載體的綠色宜居帶,這是體現示范區生態基底、人文魅力和空間品質的線性空間,也是串聯滁寧的生態空間載體。雙廊指北側以104國道為依托的產業拓展走廊和南側以滁寧快通為依托的特色創新走廊。兩片指南北兩個生態、農業及休閑觀光旅游片區,分別為北側的城鄉統籌組團和南側的特色休閑片區,是兩個綠心。四組團分別是汊河產城綜合組團、南譙特色創新組團、蘇滁現代產業園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
圍繞對外、對內兩個同城化,加快交通基礎路網建設,形成“兩個扇形對接”,即南京對汊河、來安縣城、市本級、烏衣、全椒縣城呈扇形對接;滁城對南京、全椒縣城、烏衣、汊河、來安縣城、也呈扇形對接。要加快滁城與南京快速通道建設,加快區內各點之間及各點與滁城、南京的快速通道建設。外部交通,近期要加快滁寧輕軌建設,加快滁寧快通的提升改造。在原有規劃通道的基礎上,新增來安三城至浦口快速通道、烏衣至湯泉連接道路、全椒十字至星甸連接道路、汊河新區幸福大道、汊河黑扎營路和G312改線工程等6條與江北新區、南京市區銜接的快速通道,實現路網無縫對接,加快與南京“同城化”步伐。區內要加快滁州大道建設步伐,盡快規劃建設滁城城南新區到汊河的快速通道;規劃建設蘇滁產業園到烏衣、全椒縣城到烏衣、烏衣到汊河、烏衣到水口的區間快速通道,以增強板塊之間的互動。在交通規劃和道路設計時要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引入BRT快速公交系統,在區間建立起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兩高三低”的快速公交運行形式。加快建設各組團的公交換乘中心、停保場和首末站。
在航道港口方面,實施航道“升級、擴能、溝通、聯網”工程,加快汊河船閘重建工程建設,推進滁河航道和清流河航道升級整治,重點建設滁州(清流)港和全椒新港。
加強綠色生態工程建設。按照控規要求,對區內滁河、清流河、來河作為大的生態系統進行全線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加快明湖、儒林湖、皇慶湖、池杉湖、黃圩等生態濕地修復工程,與江北新區水系互通。區域內所有水系、水面都要建設成為“現代化新滁城”和南京市民的綠地公園。區域內所有農業都要按照現代休閑旅游農業去打造。
(作者單位:滁州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