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報》從今年8月下旬起,以每天刊發2至3幅圖片的頻次,在一版或者二版公開曝光文明城市創建中存在的種種不文明現象,迄今為止,已經刊發了50多組照片。這些照片,客觀呈現,點名道姓,一針見血,不留情面。專欄開設的時間之長,力度之大,覆蓋面之廣,批評之嚴,在市委機關報的歷史上前所未有。受到了政府首肯,社會叫好,廣大群眾拍手稱快。但僅有曝光還遠遠不夠,記者回訪時發現,不少被曝光過的行為和現象依然故我,或者是卷土回潮,成了痼疾和頑癥。曝光之后怎么辦,到了該認真對待的時候了。
從曝光的內容來看,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的占道經營,有的垃圾亂倒,有的污水四溢,有的蠅蛆滿地,有的亂刻亂畫,有的亂闖紅燈,有的亂停亂放,有的侵占公地,有的亂搭亂建,有的小區種菜,有的公園遛狗,有的小廣告漫天飛,有的牛皮癬爬滿墻……這些不良行為、丑陋現象和不文明所在,污染了城市環境,玷污了城市形象,拉低了城市品位,與創建文明城市格格不入。
這些行為和現象的曝光,只是在輿論層面對它們進行有力監督。監督是手段,整治和改正才是目的。有些部門、單位和社區,聞風而動,對照曝光的內容,立即進行整改,原來的臟亂差面貌煥然一新;而有些曝光的內容,由于歸屬、轄區、職能等方面的原因,存在推諉和扯皮現象;更有甚者,有些部門、單位和社區,對輿論的曝光裝聾作啞,掩耳盜鈴,或顯示極度畏難的情緒,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任其曝光的行為和現象繼續存在。
絕不能你媒體曝光你的,我職能部門我行我素。對待輿論監督,必須有回音和結果。有必要建立一套交辦、督查、反饋、銷號和問責機制,保證輿論監督落到實處。上級部門、主管部門、效能考核部門等,對媒體曝光的內容,一一列為交辦的任務,并進行跟蹤、督辦,直至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對那些敷衍了事、大題小作、陽奉陰違、推諉扯皮等行為,堅決啟動問責機制,追究相關部門、領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