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微信、QQ等社交軟件“附近的人”功能,你會發現不少美女圖像的網友,她們有的身著白大褂、有的戴口罩,名稱中往往含“醫生助理”、“咨詢”、“男科”等關鍵詞。添加這些“美女”為好友后,她們常常會聊到一些疾病咨詢話題,然后誘導你去醫院檢查身體。這些所謂的醫生、助理,其實很多是“網絡醫托”,其本人并不在醫院上班,而是通過這些網絡渠道去尋找潛在患者群,誘導患者到特定的醫院消費。近來,記者經過多日暗訪,試圖揭開這些網絡醫托們是如何一步步“釣魚上鉤”的。
1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黃山路與潛山路交口附近,打開微信,搜索“附近的人”。出現很多“肛腸咨詢醫生”、“失眠抑郁專家助理”等微信網友。這些微信網友的頭像清一色都是白大褂美女。蹊蹺的是,多名不同微信號頭像用的是同一個戴口罩、穿白大褂的美女,記者添加她們為好友后,分別咨詢她們頭像是不是其本人,結果均答是。
記者與一位“肛腸咨詢陳醫生”聊起來,對方詢問記者身體有何不適,記者佯稱腹瀉有段時間了。“肛腸咨詢陳醫生”讓記者來醫院檢查腸鏡,才能查清腹瀉的病因。“肛腸咨詢陳醫生”稱,“我們是省二級肛腸專科醫院。”他隨后發來地址。
記者幾分鐘沒回復,對方又發來消息詢問記者姓名,隨后,“肛腸咨詢陳醫生”追問,“你有時間來醫院做檢查嗎?”
[幫忙]幫助掛號預約承諾會自己出診
“我下午就上班。”似乎是怕記者“跑了”,這位“肛腸咨詢陳醫生”緊接著問記者手機號,說要幫記者先掛個號。
5分鐘后,11點24分,“肛腸咨詢陳醫生”發來信息稱他已經到醫院上班了,讓記者趕緊來。“來了后跟導醫說下,陳醫生給你預約過了。”
在記者一再追問下,對方道出自己的全名陳希。
7日下午,記者前往醫院路上,陳希打來電話稱,“你過來后跟導醫臺核對下姓名就行了。”
記者:“是你本人給我看嗎?”
陳希:“是的,我已經給你掛過號了。”“你會下來接我嗎?”記者問道。“你先過來,到了后我這邊如果沒有病人的話,我自己下去接你。如果有病人走不開,我讓醫助下去接你。”陳希還承諾記者會見到他本人。
[接觸]避談網上醫生導醫只讓見主任
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該醫院咨詢,“你們這邊有個陳希醫生吧?”
導醫臺的導醫猶豫了一下,“嗯”了一聲。“我找她做檢查。”記者說。“你趕緊去做個檢查。”導醫告訴記者,“我們這邊有專門的主任診療,陳希只是幫你預約的。”
記者稱要給陳希打電話,導醫沒阻攔。通話中,陳醫生說,“你跟導醫核對下姓名,導醫會帶你過來的。”記者將此話轉述給導醫,對方又“嗯”了一聲。
記者又拿起電話問陳希,“你現在在辦公室嗎?”對方說,“嗯、嗯。”
在前臺登記了姓名、年齡、手機號、住址后,記者花了1元錢買了病歷本。再次要求導醫帶自己去陳希辦公室。導醫讓記者在前臺等。記者表示不解,“等一下,等誰啊?”“等一下主任,現在他那邊有病人,在忙。”導醫稱。
“陳醫生說的很清楚,核對過姓名后,讓你帶我去她辦公室。”記者佯裝執著。
導醫還是一個勁強調“主任在忙”。
記者:“陳希就是主任嗎?”
此時一名導醫稱:“陳希是醫生助理。”
爭執中,另一名導醫稱,“陳希正在跟病人交談。”再次讓記者在前臺等。
“那你帶我去她辦公室,我在她辦公室門外等。”記者繼續要求道。
“我不知道她可在辦公室。”導醫稱。
“那她辦公室在哪?我自己去看看。”記者說。
“我不知道她在哪個辦公室。”導醫稱。
“陳希到底可在辦公室?”記者窮追不舍。
此時,導醫有點掩飾不住,又編出另一種說法:“她在醫院,只不過我現在見不到她。”
[破綻]一個說在手術一個說還在辦公室
爭執中,導醫處來了一名穿白大褂的中年短發女子,其胸牌上寫的職位是“醫務處干事”。女干事表示,“陳希現在在手術室,你能進去嗎?”記者稱可以到手術室門口等待。“你到底是來看病的,還是來見人的?你看病的話我們主任給你看不就行了?”女干事稱,醫院主任的經驗很豐富。”見記者執意要求見陳希,女干事索性撂下一句話,“那你等著吧,她手術還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
記者走到一邊,又撥通陳希電話,對方顯然沒和女干事串好詞,說,“我現在在辦公室。”知道記者執意要去辦公室見她,陳希說,“這樣吧,我辦公室里現在有好多病人。而且我是女醫生,我們醫院男女分診,女醫生不能給男患者看病的。我給你掛的是我們醫院劉主任的號,你去看他的號可好。”
[揭穿]身份被戳穿后仍推薦“最好醫生”
“剛導醫臺說了,你們其實就是醫院搞網絡咨詢這塊的,有患者要來醫院就診,你們幫忙掛個號。”記者激將道,“你們本身并不是醫生,這有什么好隱瞞的?干嘛搞得這么遮遮掩掩?”
陳醫生顯然中了招,在電話里尷尬笑了笑,沒說話。“既然你不是醫生,那你就推薦個好點的醫生給我,我去找他看吧。”記者順水推舟。“我剛給你掛的劉主任,就是我們醫院最好的醫生,經驗非常豐富。你去找他看好嗎?”陳希說道。
摸清情況后,記者找劉主任敷衍了幾分鐘,就離開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