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天長市冶山鎮高巷村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里,清凌凌的抗旱水嘩嘩地流進田間,滋潤著郁郁蔥蔥的稻苗。這段去年被一場暴雨沖毀的灌溉渠,曾因修復項目資金到位難而擱淺,如今在“高標準農田保險”機制運作下,從報項目到修復僅用8個工作日。這一變化,是該市創新機制破解農田管護難題的生動實踐。
天長市目前擁有120萬畝高標準農田,每年因自然災害、基礎設施老化導致的損毀多達200余處,傳統的修復模式確實面臨著資金籌措、人力調配難問題。
“如何解決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管不好的問題?我市創新實施‘保險+管護’新機制。”天長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該市推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綜合保險”,構建起全鏈條管護體系,保障范圍覆蓋田間道路、灌排渠系、泵站、橋涵等設施,連田埂缺口、閘門漏水等“微損毀”都可報修。
“現在一個電話,修渠、補路的人很快就來了,雜交稻關鍵生長期沒受影響,你瞧咱農場的水稻長多歡實!”萬壽鎮忠孝村種糧大戶陶開銀面對500多畝綠油油的稻田笑得可開心了。數據顯示,天長市高標準農田設施損毀維修時效平均縮短65%,因設施問題導致的糧食減產同比減少75%,種植戶對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滿意度從57%提升至93%。
不僅響應流程“加速”,依托“智慧田管家”平臺,天長市還建立“發現-上報-查勘-修復”閉環管理模式,小修4天內完工,大修不超過20天。天長市財政每年統籌850萬元保費,維修資金直接撥付第三方,防止“雁過拔毛”“跑冒滴漏”。2023年至今,已累計修復農田設施1138處,節約農田建設項目資金185萬元。這套“保險+管護”新機制如“及時雨”,有效地破解和打通了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困局的“難點”“堵點”,讓農田設施有了“醫保姆”。
“保險+管護”新機制還創新了鄉村治理模式,從“政府部門唱獨角戲”到“多元同臺大合唱”,保險公司、專業施工隊、種植戶共同參與,形成管護共同體;從被動趕場應付到主動出擊防護,通過保險查勘提前發現隱患。去年以來,天長市累計提前預警溝渠淤塞、渠道護坡水泥預制板破損等風險247處;從單一投入到效益轉化,維修節省的資金反哺農田建設再升級,2024年,該市新增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23萬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