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淮分水嶺,青山如黛,暑氣蒸騰。
南譙區皇甫烈士陵園的臺階被陽光曬得發燙,拾級而上,紀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仿佛仍在訴說80年前黑狼廟戰斗的烽火歲月。而不遠處的孟洼村,大棚里的噴淋正滋潤著蔬菜幼苗,薯片加工廠的機器調試聲轟轟作響——這片曾被戰火炙烤的土地,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不屈和奮進的精神。
皇甫烈士陵園內有名烈士墓45座、無名烈士墓70座、合葬墓5座、紀念碑1個、忠魂亭1座、紀念館1座,主要安葬有在章廣鎮黑狼廟戰斗、五尖山戰斗中犧牲的英烈和市區內零散烈士墓遷葬至此的烈士遺骸。
80年后,戰斗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新四軍的很多事跡在當地群眾口口相傳中留存了下來。黑狼廟向南兩百米的位置,97歲的夏恒元居住在這里,兩間老屋作廳堂,一間土坯用作廚房。1941年黑狼廟戰斗打響時,夏恒元只有13歲,是一個放牛娃。夏恒元去放牛時,部隊的戰士會給他饅頭吃,“長條形的饅頭,好大,特別抵餓。”夏恒元忘記了很多事,唯獨忘不掉新四軍香噴噴的大饅頭。平時新四軍戰士會到老鄉家里借農具開荒種菜,戰時借用老鄉家里鐵鍬挖戰壕,新四軍戰士會拿些自己種的青菜、蒸的饅頭回饋老鄉。
70歲的薛廣琴,家住太平村瓦屋薛。她從小聽父親講述:“槍聲一響,新四軍定會先護著老人孩子躲好。”村民則以糧相贈,騰出房屋,民兵緊隨其后,與新四軍并肩御敵。
如今,軍民同仇敵愾“不怕吃苦、迎難而上、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在孟洼村的田埂上、廠房里,開出了致富花。
“六年前,誰提孟洼村不搖頭?”孟洼村黨總支書記沙友柱說起過往,語氣里帶著感慨。這位皮膚黝黑的村干部腳下,曾是“十天無雨就裂口子”的沙土地,全村3778畝耕地,有大半是保水差、肥力低的“望天田”。
轉機始于2019年的農業灌溉“最后一公里”項目。45萬元資金像一場“及時雨”,7.3公里長的灌溉管道順著地勢鋪展開來,把遠處的水源引到每塊田邊。今年春播水稻插秧期遭遇干旱,孟洼村的稻田卻碧波蕩漾。
解決了水的難題,孟洼村開始在“沙土地”上做文章。江淮分水嶺的沙質土壤透氣性好,種出的紅薯糖度含量高。這一發現,讓村“兩委”盯上了農產品加工。新建的2200平方米薯片加工廠在村東頭拔地而起,滁州嘉翔食品有限公司的馮中華正帶著工人調試設備,機器運轉的轟鳴聲里,他嗓門洪亮:“8月投產后,一年至少能消化3000噸紅薯,優先使用本村的!”
7月18日,高溫炙烤著孟洼村46個蔬菜大棚,林學良正戴著草帽給西蘭花幼苗噴水,汗珠順著他的臉頰滴進泥土里。“這些幼苗得‘喝’足水,國慶后上市,就能賣個好價錢。”他擦了把汗,眼里帶著笑意。
這位從上海回鄉的種植能手,是被村里“請”回來的。2018年,村“兩委”干部多次赴上海,勸說他帶著技術回鄉。如今,46個大棚像46塊綠色拼圖,拼出了“春提前、秋延后”的種植模式。“反季節蔬菜在市場上能多賣三成價。”林學良算了筆賬,去年這些大棚不光給他帶來幾十萬元的收入,還給村里交了承包費,農忙時帶動10多位留守婦女務工。
在村頭的孟洼小微產業園內,5棟鋼結構廠房連成一片。紙巾廠的機器正裁剪著卷紙,燈籠廠的工人在粘貼紅綢,50多個崗位讓村民不用再背井離鄉,每年給村集體帶來60余萬元收入。
更讓人振奮的是產業鏈的延伸。前幾年引進的滁州金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靠著當地豐富的麻櫟資源種植食用菌,卻曾因倉儲不足犯愁。村“兩委”干部三顧企業,投資96萬元建起1000立方米冷庫,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創造便利條件,還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創收6萬元。
孟洼村村委會的公示欄里,一組數據格外醒目: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37.3萬元,2022年54.46萬元,2023年105.42萬元,近幾年一直維持在百萬元。這個南譙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村,6年前還是“資源稟賦差、優質土地少”的墊底村,如今已戴上“省級森林村莊”“移風易俗示范村鎮”的桂冠,成了周邊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青山不語,卻見證著一種精神的傳承——從烽火中的堅守到發展中的拼搏,從軍民魚水情到團結共富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