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4月29日3版)
四月的江淮大地新綠盎然。記者近日走進鳳陽發現,曾被時光掩埋的明代都城遺址,以“遺址保護+文旅融合”的姿態,續寫著古今交融的嶄新篇章。
鳳陽縣城西北部、淮河南岸的明中都城遺址,猶如一部攤開的立體史書。這座遺址占地約50平方千米,外城輪廓在麥田間若隱若現,勾勒出當年“前江后淮,有險可依”的雄踞之勢。洪武二年,從鳳陽走出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力排眾議,調集全國能工巧匠,在故鄉營建“三重城垣”的宏大都城。內城紫禁城比北京故宮還要廣袤,中城禁垣環護核心宮闕,外城將山川形勝納入版圖,盡顯規劃的宏大。
“鳳陽明中都是南京明故宮和北京故宮建設的‘藍本’,被稱為‘明初三都之首’。”鳳陽縣文旅局副局長趙素素站在午門遺址前,指著須彌座上精美的浮雕說,“這里的每一塊城磚、每一道礎石,都默默訴說著明初建筑工藝的巔峰水準,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演變的重要依據。”
然而,這座即將竣工的都城卻在洪武八年突然停工——朱元璋“罷中都役作”的詔書,讓宮殿建設戛然而止,只留下“功將建成”的遺憾。但時光的饋贈往往藏在歲月的褶皺里,未竟的城池化作歷史的留白,讓后世得以更清晰地看見都城營建的“草稿”。
當現代文明的曙光再次照亮這片土地,明中都城迎來了新生。2017年掛牌的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安徽省首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讓沉睡的遺址睜開瞭望世界的眼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團隊持續推進考古發掘,宮城基址、琉璃構件等重要發現,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明代都城的認知。
鳳陽將“一座中都城,鳳陽城市魂”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IP。規劃明確明中都將打造東西、南北兩大軸線,恢復展示洪武門、鼓樓、鐘樓等地標性建筑,基于原址建成文華公園、武英公園、洪武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并以史為據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區。
如今,從洪武門到玄武門6.17公里的明中都中軸線已清晰呈現;在從鼓樓到鐘樓3公里的副軸線上,明中都城隍廟、開國功臣廟、歷代帝王廟等古建筑成為解讀明中都的城市密碼。
“我們不僅要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更要讓遺址‘活’起來,成為助力文旅融合的新引擎。”趙素素表示,未來計劃推出“明中都夜游”“都城文化節”等項目,讓遺址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明中都遺址積淀的深厚文脈,早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新時代的征程上,保護遺址、探析價值、講述故事、傳遞聲音,正成為其傳承的主旋律。這座曾見證洪武風華的都城,正以文旅融合為翼,在古今交織的地平線上,讓歷史的重量化作照亮未來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