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4月24日12版)
一早,氣象臺前夜發布的雷暴大風預警猶在耳畔,參加過駱崗公園“書香安徽”全民閱讀暨第十三屆“皖美閱讀·機關引領”活動啟動儀式后,沒顧上瀏覽現場如潮的書市,便踏上了自駕游的行程。
車上高速,頓覺一身輕松,盡管沒有之前預報的雷暴大風,但風力有四五級的樣子。好風憑借力,送我去旅行!車輪碾過風的阻力,一路奔馳。車窗外,樹木夾雜著油菜花的金浪與麥苗的碧濤在風中翻涌,村莊和房舍時隱時現,猶如王維輞川詩卷里的田園長軸。
11時30分,來到第一站——爐橋印象1958文旅產業園。這座因鹽運興衰而榮枯的千年商埠,正將往事熬煮成文旅新篇。糧站改建的文創園里,老糧票、鐵皮糧斗與AR投影技術奇妙共生,三眼井畔架設著直播設備,漢服少女舉著自拍桿從青石拱橋走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恰似古鎮新焙的橋尾臘肉和雞絲手搟面,在時光窖藏與現代工藝中尋得平衡。三眼井、橋上橋、美人巷等歷史文化古跡,讓人尋覓到秦觀筆下“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的風韻。
午后,打卡定遠令狐山。這座曾見證宋金鏖戰的名山,因正在舉辦的廟會,化作狂歡的舞臺。山上山下,人流熙攘,戲曲鑼鼓與叫賣聲織就立體的年輪。最吸人眼球的是令狐塔前偌大的香爐,香火借著風勢,格外旺盛,整個山頂沉浸在煙霧繚繞之中。香客們從集市上買來幾尺長的大香,或置于肩上扛著,或高舉在手上,虔誠化作眉間褶皺,與塔的巍峨挺拔構成跨越千年的信仰圖騰。
離開令狐山,順322省道向東前進,沿途山丘起伏,山崗上巨大的風車如哨兵列陣,高大的風輪在空中翩翩起舞,格外壯觀。風力發電帶來的清潔能源,點亮了人們的綠色生活夢想,也給我們的旅途增添了幾分快意。
暮色中抵達瑯琊山冠景度假中心,度假中心是一處幽靜之所,枕山依湖,碧帶環腰,十幾幢別墅式建筑矗立于群山環抱之中,一下子就讓我想到,原來大文豪歐陽修的那句“環滁皆山也”寫的似乎就是這里。
度假中心離瑯琊山風景區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次日,我特地起了個大早,跑到度假中心的一片開闊地。眼前晨曦初染,遠天泛起青玉色,山脊線蜿蜒如未干的墨跡,露水正順著石階縫里的蕨草往下墜,那些蜷曲的嫩草尖上凝著水珠,被晨風一碰仿佛碎成七種顏色。不遠處,有一片桃林,我看到含羞的桃葉抱著剛長出的小桃子,毛茸茸的,青滴滴的,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桃香,恍若嬰孩蜷在春的襁褓。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東方第一縷金光冒出地平線,整座山一下精神起來。金光照在山的輪廓,遠遠望去,綿延逶迤,峰巒起伏,連環不絕。近處,光線映在樹的縫隙,透著迷人的色彩,伸手可觸的松針尖上,光斑跳起圓舞曲。風掠過山野、樹林,裹挾著新生樹脂的青澀與甜蜜,在鼻尖織出春天的經緯,那一刻,我體會到了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也感受到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驕傲。
早飯后,進入瑯琊山。眼前“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讓人如臨仙境、如履蓬萊。沒走多遠,就看見一塊大石碑,上刻“瑯琊山”三個紅色大字。石碑側面是著名的醉翁亭。
醉翁亭飛檐挑起千年文脈,蘇軾題匾的墨痕猶帶酒香。細觀亭前楹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頓悟歐陽修以“醉眼觀世”的深意。亭后“二賢堂”供奉著歐陽修與蘇軾塑像,兩位文壇巨匠穿越時空在此對弈,棋子落枰聲里,仿佛聽見“文章太守”與“東坡居士”在探討為文濟世之道。
《醉翁亭記》最打動我的是結尾那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用作家鄒安時先生的話說,這不是一句行文到此的場面話,而是歐陽修政治思想和愛民情懷的一抹動人“痕跡”。可以想象,夕陽中的醉翁亭下,“太守”與客對飲,每每陶醉于瑯琊山的綺麗風光之余,總不免在思考自己為朝政吶喊的歲月,回憶起夷陵給他的驚顫,面對自己的內心和那些期待的目光,他能夠寬慰自己:雖然不能讓政治理想施于四方,但至少,他在為愛護百姓、造福人民上身體力行。
走出醉翁亭,我在想,歐陽修在滁任知州兩年,寬簡不擾、與民同樂,尤其是后來任參知政事,力改一代文風,這應該是《醉翁亭記》的卓越不凡所在,也是瑯琊山的靈魂所在吧。
在醉翁亭至瑯琊寺之間,有一深水潭,名為深秀湖,湖名取自《醉翁亭記》中的“蔚然而深秀”,湖水清澈可鑒,有幾個人正在安靜地垂釣。我不知道這樣清澈的水里是否有魚,但我知道這多少有那么點“釣者之樂不在魚”的意思。
沿深秀湖向上,來到了瑯琊山最高峰——南天門。這里海拔310米,擁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建筑群。站在會峰閣上,可以遠眺長江如帶、鐘山如羅,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可惜當時沒能看到這么壯觀的景象,倒是風大,閣檐上風鈴在使勁地搖晃,游人的衣襟在拼命地鼓蕩,有人高聲誦起“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讓我平添了幾分吞吐八荒之感。
下午回程路上,計劃路過全椒看吳敬梓紀念館。巧得很,剛進門時檢票員說:“快點進,馬上閉館了。”剛進門,工作人員就貼出了“因大風影響,暫時閉館”的提示。看來,昨天合肥的風今天刮到滁州了。
在館中,我看到多種版本的《儒林外史》。我在想,這部名聞天下的巨著,同《醉翁亭記》一起,為滁州、為安徽、也為中國文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鐫刻了怎樣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