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工作”。
2024年以來,市政協堅持把“民之所盼”作為“行之所向”,組織政協委員們穿梭于城鄉之間,捕捉最真實的民生細節,記錄最迫切的需求期盼,推動最溫暖的民生實事,以實際行動交出了一張既精彩又亮眼的“成績單”,詮釋了一份實干擔當的“大情懷”。
社情民意中的牽掛
“學校南邊的公共停車場建了一個新公廁,小區附近陸續開了一批大藥房、早餐店還有便利店,我們的生活方便多了。”2024年9月一開學,家住明湖書苑小區的滁州中學學生家長們便喜上眉梢。這背后,是一條小小的社情民意發揮了大作用。
2024年,省重點中學滁州中學遷入明湖新校區。7月份,市政協委員陶興生來新校區辦事,卻發現學校周邊生活設施不完善。為了讓家長和孩子們安心學習和生活,《關于完善滁州中學新校區周邊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議》由此產生。
信息報送至市政協,市政協立刻安排“直通車”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案頭,小信息引起了高度重視,并很快得到批示。
接到交辦任務后,市教體局立刻行動,牽頭協調相關14家單位參與,拿出責任清單。短短20天,從菜場到停車場,從公共衛生間到商業設施,從公交線路到道路建設、綠化、照明……一個個與周邊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明確了時間節點,迅速得以推進。
政協委員情系民生、心牽百姓,才能將枝葉之情精準、快速傳遞給黨委政府。因流轉運行快、辦理機制活,社情民意信息就成為了最為便捷的“直通車”。2024年以來,市政協把此作為履職為民的重要抓手,拓寬社情民意收集渠道,組建特邀信息員隊伍,設立社情民意聯絡站107個,收集信息2000余條,編報《社情民意信息》23期。
一條條看似尋常的小信息,使民生心愿以更加生動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走入政策視野,進而轉化成一項項落實落地的惠民舉措,為群眾帶來沉甸甸的獲得感。2024年年底,經反復打磨、多方征求意見,《滁州市政協關于進一步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質量的實施意見》落地,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程序更加規范、渠道更加順暢、民聲傳遞更加及時。
“民之關切”的背后是“滁之發展”。為了推動“關鍵小事”成為“頭等大事”,使民生向暖、發展向前,市政協再次從社情民意出發,精選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的民生實事作為協商議題,為民代言、為民建言,在會場上架起“傳聲筒”。2024年以來,“推進快樂健身行動、培育消費新動能、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場專題協商會連續召開,使得一批“有用之言”成為了增進民生福祉的“有效之策”和助推滁州發展的“有益之事”。
奔走監督中的擔當
隨著社會發展,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社會治理如法回避的重要課題。2024年度,市政協立案的369件提案中,涉及養老的有41件。為了讓“老有所養”的幸福成色更足,2024年10月份,市政協組織委員趕赴市民政局,圍繞“優化養老服務”專題,進行了提案督辦座談會,現場擺問題、談想法、找對策。
“老年食堂不僅要有助餐補貼、減免租金等政策性‘輸血支持’,也要有良性運營的‘造血功能’。”“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養老服務人才的氛圍,引導年輕人轉變就業理念,主動從事養老工作。”“老年助餐改革試點工作正在推進,部分老年食堂已改為社區食堂,有需求的居民均可入內就餐。”
座談會現場,委員一一建議,部門一一回應。提案中的“金點子”,在督辦交辦的過程中一一落實,變成了可觀可感的“金果子”。
近年來,為了推動民生實事切實辦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市政協把創新民主監督擺在了重要位置。由于民生類提案占比大、社會關注度高,市政協創新開展“提案集中督辦月”活動,將每年的9月、10月定為“督辦月”,組織提案者和委員代表近百人次,赴教育、民政、住建等與社會民生緊密關聯的市直部門,就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等民生類提案開展“集成協商、集中督辦”,年度108件民生類提案實現了督辦全覆蓋。
市政協還出臺《政協滁州市委員會關于加強和改進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著力打造協商式民主監督的“升級版”;統一選派58名委員擔任民主監督員,與市檢察院聯合開展視察活動;市縣聯動開展城市供水、未成年人保護等民主監督,助力為民辦實事項目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為民協商中的情懷
2024年年初,市政協永樂社區委員小組在開展活動時,了解到滁城南譙區敬梓路與幼安路兩條路中間設置了一條東西向隔離帶,居民和車輛需要繞行隔離帶兩側約1公里才能通過路口,安全隱患重重……聽到隔離帶竟成了“攔路虎”,委員們入了耳、更入了心。
隨后,委員小組組長邀請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重點處、市交警支隊、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等多家單位,來到交叉口現場調研,并對道路改造設計方案比選比優。經過多輪協商討論,明確了項目的實施主體、工作流程、時間節點。
如今,投資約100萬元的敬梓路與幼安路交叉口道路改造項目已經完工,交叉口道路也被改造為十字路口,并新增了交通信號燈和電子警察……附近居民對此交口稱贊。
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協同配合,是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探索。政協協商如何服務人民群眾、助解急難愁盼、推動基層治理?市政協以協商“亭”好品牌建設為引領,在破解“兩個薄弱”、探索“兩商銜接”、推進“兩項改革”中,建機制、搭平臺、破堵點、辦實事、抓長效,讓委員們在基層一線“長腿扎根”,真正讓群眾感受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協商就在身邊”。
2024年,市政協將界別活動與進社區活動一體謀劃,出臺了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實施意見,在滁城建立“為企服務”“法律咨詢”“社區治理”等218個滿足群眾需求的特色界別委員工作室;主城區委員小組與界別工作室聯動深入社區,開展“五微”活動230余場,有效推動解決了校園周邊交通安全、小區增設出入口、物業更換資產移交等一批群眾關注的難點問題。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心所向,政協所往。新一年開啟新征程,2025年,市政協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人民政協為人民”作為政協工作的生命線、最大政績和價值追求,忠誠履職、精準履職、創新履職,當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監督員”“解憂人”,以實際行動續寫更多更精彩的履職故事、傳遞更深更真摯的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