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黛瓦,路凈塘清,漸進式微改造讓村莊增“顏”提“質”;地方戲在“家門口”常聽常新,各類“村字號”活動讓村潮涌動、大地流彩;眾人圍坐,幾杯清茶,矛盾糾紛在縷縷茶香中化于無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要求,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個提升”為重點,一年來,各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協同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鄉風文明美譽度;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網格化、村民說事、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鄉村治理方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冬日時節,記者行走在安徽滁州等地,記錄田園秀美村容靚、鄉風和諧人安樂的動人圖景,感受“千萬工程”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六尺巷”等和文化帶來的萬千蝶變,探尋協同推進鄉村建設治理的成效與路徑。
注重統籌協同,共繪“同心圓”
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涵蓋領域廣,涉及部門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和資源,縱向上加強聯動,橫向上注重協同,合力推進各項工作。近年來,中央層面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各地因地制宜建立組織領導、項目管理、要素保障等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同、農民參與的工作格局,落實落細各項工作措施。
污水處理站、停車場、小菜園、鄉村振興館……走進滁州市全椒縣石沛鎮石沛村大魯中心村,各類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自2022年獲批建設省級和美鄉村中心村以來,石沛鎮整合各部門組建工作專班,統籌資金750萬元,讓大魯中心村內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得到完善。
協調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強化部署、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建立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責任體系,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大盈溪流域曾飽受污水排放困擾,水體渾濁,氣味難聞。在流域治理中,泉州市建立田園風光建設工作協調機制,由市委農辦牽頭抓總,聯合農業農村、水利、文旅、林業、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同時組建泉州市鄉村振興智庫,提出優化提升建議,讓流域治理“攥指成拳”。如今,大盈溪流域已蝶變為“千居美麗、萬畝良田”的特色農旅風景線。
鄉村治理中,統籌協同同樣是良方。各地從體制機制上促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村級組織、社會組織、村民等共同參與,聚力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基于草場廣闊、牧戶居住分散的實際情況,當地創設“十戶長”工作模式,按照就近連片等原則劃分若干戶區,在每10戶中推選一戶作為“十戶長”,協助村“兩委”做好各項綜合治理工作。如今,久治縣進一步構建“十戶聯防”智能管理平臺,縱向貫通縣鄉村組各級,橫向聯通重點行業部門,聚集各方資源,讓鄉村治理更高效。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當地統籌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人民法庭、綜治中心等力量,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定期開展“村民說事會”,設立駐村法官工作室,實現矛盾糾紛聯調聯動、多元化解。
鄉村治理工作中,各地還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共享信息資源,加強多部門協作。漫步滁州市天長市石梁鎮石街社區的街巷,隨處可見墻上張貼的民情收集二維碼。村民拿起手機掃碼,即可將各類問題反饋至社區智慧治理平臺,由社區工作人員跟進解決。石街社區民政專干趙樹春告訴記者,智慧治理平臺通過實行“一網統管”的數字治理機制,讓農業農村、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門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為社區治理建立了務實管用的數字化臺賬。
堅持農民主體,激活動力源
農民是鄉村的主人,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鄉村治理更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2024年,農業農村部接連召開的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全國鄉村治理暨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會都強調,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健全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
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的井楠村里,山上茶園青翠連綿,山下民宿錯落有致。2019年,滁州市國有旅游公司聯合區、鎮、村共同出資成立了井楠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并改造閑置農房,整體打造民宿項目。在民宿規劃、建設過程中,施集鎮黨委聯合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村民理事會、村民大會等,讓村民充分參與建設過程、監督環節、驗收成果。征求村民意見后,民宿采用“修舊如舊”風格,保留老宅原貌,只進行硬件完善和功能提升。有些村民春天會回村采茶,還能住自家老宅。
農村美不美、好不好,農民說了算。前不久召開的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指出,“要健全自下而上、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探索建立鄉村建設民聲呼應機制,切實提高農民滿意度”。近年來,各地在鄉村建設中充分了解農民生活所需,在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基礎上合理整治村容村貌,讓村民所居之處環境美、能休憩。
在云南省騰沖市曲石鎮清河社區下表院村,為改善人居環境,做活鄉村旅游產業,村民自發探索,經協商確定了“自主設計、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鄉土氣息”的村莊發展思路,村民自發捐出3000多盆蘭花點綴在村莊各處,本地農民畫家和群眾創作的鄉村特色畫成為熱門打卡地……2022年,下表院村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景區。
隨著村民自治的深入開展,各地鄉村治理理念不斷升級。安徽通過積極推廣運用“六尺巷工作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引導農民參與到鄉村治理各項工作中。現轄33個村民小組的全椒縣石沛鎮大季村,有11個村民理事會、55個理事。大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輝說,村務監督、矛盾調解、用水供電等問題,村民可先向理事會反映,如解決不了,再上報村委會辦理。
各地鄉村治理工作中,民主協商、公眾參與的現代鄉村治理格局漸次形成,打造出一個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鄉村樣板。
首創于河南省鄧州市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如今應用于化解信訪矛盾、倡導公序良俗、反電詐宣傳、“三不四零”村(社區)創建等工作中,通過有效吸納群眾合理訴求,讓群眾廣泛參與到決策制定、過程監督等環節;在浙江省,溫嶺市的“民主懇談”、寧波市的“村民說事”、桐鄉市的“三治融合”等基層民主協商的實踐串點成線,構建起“說、議、辦、評”閉環運行的村級自治模式,全省農村調委會年調解案件共計20余萬件。
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最優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眾反映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幾件事,集中資源,加快突破,形成標志性成果。各級各地聚焦突出問題、短板弱項,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力點,完善政策制度,強化工作舉措,抓一件成一件,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在大魯中心村,聯排的二層小樓、平房小院分列兩側,平整開闊的小廣場上,村民陳麗仙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她的小孫子在兒童游樂區爬上爬下。這片廣場是2023年為解決村民缺少活動場地問題,在征得村民同意后,該村將原有的明渠改成暗渠后加固鋪設而成的。
各地從問題入手,圍繞鄉村建設的動力機制、協調機制、激勵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做出更有導向性的制度設計,持續提高農村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讓建設成果更好惠及農村群眾。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聚焦垃圾分類、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等人居環境痛點難點問題,強化暗訪督查,圍繞“月調度、季通報、年終考評”推進機制,實施“問題排查、交辦、整改、銷號”閉環管理,從試點到全域,整治閑置“空心院”,推行“一宅變四園”,硬化通組通戶道路,創建市、縣兩級“美麗鄉村”88個。
從鄉村建設到鄉村治理,各級各地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有針對性地解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鴉窩村,為破除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村里建起了大食堂,采取公益性志愿服務和營利性經營相結合的模式,出租給村民辦宴席。鴉窩村紅白理事會會長高懷玲介紹,大食堂每年能承接30余場紅白事宴席,減輕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
婚喪陋習、矛盾糾紛、農村養老……越是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越是治理的突破口。長期以來,不少地方有針對性地解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力有效推動和美鄉村建設。聚焦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現象,河北省邢臺市通過細化村規民約、規范紅白理事會章程、推廣文明積分制等舉措,培育了紅白喜事“適度辦”的文明鄉風;針對群眾身邊多發易發的小事、大事、矛盾、風險等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福海縣探索出小事吹哨子、大事響喇叭、矛盾不上交、風險不外溢的“烏倫古經驗”;為解決農村老人特別是特殊困難老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四川省青神縣高臺鎮諸葛村依托村里閑置的場地,深挖專業鄉廚、志愿隊伍和社會慈善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長者食堂”,為老人提供便捷助餐服務,補齊農村民生短板。
強化“三個提升”,凝聚精氣神
“千萬工程”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要抓手,在重塑農村人居環境的基礎上,帶動了浙江鄉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民生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這些反過來又鞏固了建設成果、提升了建設水平。黨中央將“三個提升”作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點,正是源自對“千萬工程”經驗的汲取,源自對鄉村全面振興規律的把握。
對此,基層干部們有著直觀而強烈的感受。施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曉敏坦言,鄉村建設不是單純搞建設,要增強鄉村治理效能,建設才能符合農民意愿、符合實際需求,才能既管眼下、又管長遠;還要促進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好了,鄉村建設才有可持續的支撐。而鄉村硬環境、軟環境變好了,更能引來資源留住人。
各地通過探索統籌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方法和路徑,不斷激活、拓展鄉村動能。江西在打造“四融一共”和美鄉村過程中推進產村融合,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鄉村民宿、鄉村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創業,破解美麗鄉村“有新村沒人氣、有新貌難保持”的窘境。江蘇省東臺市注重產村融合提高發展成色,堅持“一村一策”治理理念,縣鎮村聯動結對幫促、合作共建,14個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聚片成景”,帶動近20萬名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為鄉村治理聚村氣,為鄉村建設增后勁。
鄉村內部的“小循環”動力強勁,外界的客流、資金流、信息流就會被引向鄉村,激蕩起更加澎湃的城鄉深度融合“大循環”。
位于天長市永豐鎮駐地的三元村是安徽省首批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村里戶籍人口3800多人,常住人口卻有5300人,這是因為村里發展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玩具、機械等傳統制造業,有產業平臺,有發展前景,有創新的機制氛圍。
2020年,“90后”大學生邵愛濤辭去廣州待遇優厚的工作,回到三元村成立公司,從事農業技術服務和新技術推廣工作。“辦公室外就是綠水青山,辦公條件跟大城市一樣,收入也不差。”邵愛濤說,2024年4月,天長市新農人協會成立,志同道合的58位“新農人”集結在一起,共享資源,助力農業農村創新創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隨著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推進“三個提升”,建立健全高效推進的工作機制,落細落實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各項重點工作,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從愿景變為現實,為中國式現代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刊載于《農民日報》2024年12月30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