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2月18日10版)
把“新風堂”建在村民“家門口”,把“新風尚”送到群眾心坎上——
移風易俗“易”來和美鄉村新氣象

明光市鄉村景色如畫。(資料圖片)
和美鄉村建設,鄉風文明是保障,移風易俗是關鍵。
移風易俗在哪做、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明光市用獨創性的“家門口”文明實踐模式,解答了這一系列問題:把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道理送到群眾“心坎上”、服務送到群眾“需求處”、文化融入群眾“生活中”,讓新風尚從口頭走上心頭,讓新風尚人人參與、人人共享。
家門口的“新風堂”
讓百姓省心又省錢
龍婷閣酒店是三界鎮上最大的飯店,今年9月份,這家開了18年的老店掛上了新牌子:文明新風示范酒店。
早在三四月份,飯店老板張子龍就聽說鎮上想選一間飯店來擔任文明新風示范酒店,他還聽到不少議論,說如果被選上了,每桌酒席就得按標準來,賺不到錢。
在琢磨一番后,張子龍還是主動報了名。“當時沒太多考慮賺錢的事,只要不虧本就行。新風示范酒店是件好事,我想做。”張子龍說。
5月份,龍婷閣酒店開始按明光市制定的新風示范酒店宴席標準,推出了498元、598元兩種套餐,和以往的七八百元一桌相比,價格降了下來。
村民有點詫異:一桌酒席這么便宜,菜會不會降檔次?夠不夠吃?結果是,這兩種套餐不但菜品多、分量也足,根本吃不完。
降標準等于降利潤,張子龍原以為賺不到錢,沒想到,從5月份到10月份,龍婷閣酒店共接待了800多桌宴席,而在此之前,全年也只有千把桌,“新風酒店就是為了引導老百姓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標準不高,菜品實惠,老百姓歡迎,反過來刺激了消費。我的利潤少了,但量上來了,總體還是有賺頭的。”張子龍說。
鎮上居民遇到紅白喜事宴請,可以就近選擇新風酒店,那住在偏僻鄉村里的人們怎么辦?
今年9月底,在離三界鎮上11公里遠的鄭崗村槽坊組,經改造而成、設立在村口國道邊的“槽坊組新風堂·文化禮堂”,成了村莊的“文明新風”地標。有了它,村里延續多年的陋習終于能變一變了。
“新風堂里只有6張桌子,每桌酒席標準在500元以內,村民們來這里辦宴席,不僅離得近,很方便,而且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留住了人情味,杜絕了人情債。”三界鎮黨委副書記陳曦說。
近年來,明光市積極探索人性化服務措施,在人口集聚、交通便捷且符合安全要求的區域,盤活小區門面房、文化廣場、村莊祠堂、閑置房屋等群眾就近可去、安全便捷的場所,因地制宜建設新風堂、文明新風示范點等移風易俗陣地39個,配齊水電、桌椅、炊具等,減免場地費,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引導群眾到固定場所辦事330多場,有效避免了治喪擾民問題和流動宴席安全隱患,減少了村民“辦事”開銷。
明光市還出臺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實施細則》《移風易俗明10條》等,推行限額隨禮、限額宴請,倡導隨禮不超過300元,單方宴請不超過15桌,雙方聯合宴請不超過20桌,每桌不超過10人,城區每桌餐標不超過800元、農村不超過600元,婚車不超過6輛,不發禮券、禮金、禮品等,讓困擾群眾的人情往來負擔重、大辦宴席浪費多、大操大辦消費高等問題的處理有了依據。一年多來,通過在“新風堂”辦“紅白事”的每個家庭平均節省“人情往來”“辦事開銷”4000余元,既傳承了傳統民俗文化,又讓群眾省心省事省錢,更促成了明光市的“新風尚”。
家門口的小廣場
成了移風易俗大舞臺
在明光,新風堂、新風示范酒店對鄉鎮實現了全域覆蓋;在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也實現了“出戶可及”:105個文明實踐網格,將陣地延伸至商貿集市、公園廣場、居民小區,110個文明實踐點和志愿服務站,構筑起了文明實踐矩陣。
明光街道韓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移風易俗點,位于龍山小廣場,于2023年7月份投入使用,迄今已承辦了40多起“白喜事”。
明光街道工作人員陳勝貌回憶說,龍山小廣場移風易俗點沒投用前,“附近居民們都是就近辦喪事,住在小區里的,就選小區里寬敞點的地方辦;住在路邊的,就選門前路旁寬敞點的地方辦,經常把路給堵上……不光是混亂,事主辦喪事時還會請戲班子來演出,甚至演一些低俗的內容,產生的影響很惡劣”。
移風易俗點建成投用后,還需要對居民進行引導。“誰家有白喜事了,我們城區網格員會主動上門提前對接,社區黨組織書記也會上門慰問,村‘兩委’還會送花圈,做家屬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把白事放到移風易俗點上來辦。”陳勝貌說。
目前,明光街道已利用公園拐角處、小區空曠處、停車場等公共空間,因地制宜建成14個移風易俗點,共引導群眾辦理白事超600場。
移風易俗點不僅給群眾們提供了便利整潔的辦理場所,也凈化了民間喪葬文化的不良風氣。
為了讓農村文化市場和婚喪服務市場變得更清朗,明光市下了一番大力氣:統籌全市17個鄉鎮街道和35個市直機關單位,制定了《明光市農村文化市場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以及聯合執法巡查制度,組建百余人的農村文化市場專項整治攻堅隊伍,明確整治方向、整治目標;緊盯農村“草臺班”、喪葬“一條龍”等重點經營群體,加大婚喪禮俗從業人員、婚慶殯儀服務機構、婚喪用品市場整治力度,確保人員持證上崗、團體持證演出、機構持證服務;建立農村演出活動報備承諾制度、多部門聯合巡查制度和跨縣域聯合執法機制,重點打擊非法演出、低俗表演等問題。
而在安徽多地,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
鳳陽縣中都街道留守司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深化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主題宣講活動,引導社區居民摒棄陋習,倡樹文明新風。
靈璧縣靈城鎮莊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移風易俗我先行、文明新風進社區”宣傳活動,進一步破除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尚,倡導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個個移風易俗落實處,一陣陣文明新風撲面來。
家門口的“大支”
為文明新風“加碼”
在明光農村,活躍著一個特殊群體——“大支”,他們在鄉村婚喪嫁娶傳統習俗中替“事主”出面張羅事宜、協調工作。由于“大支”在鄉里鄉親間威信高、口才好、對本地風俗習慣十分熟悉,逐漸成為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的主導力量。
55歲的查永化是橋頭鎮漢塘村人,也是這一帶有名的“大支”。去年,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了,在外經商的4個子女回來辦喪事,請查永化幫助張羅,并且告訴他“不缺錢”。
“宴席這塊,我就推薦他們在村里的新風堂辦,550元一桌,宴席上的煙酒,他們想用45元一包的煙、一百七八十元一瓶的酒,我說沒這個必要,最后他們聽了我的建議,用了22元一包的煙、70元一瓶的酒——這在當地已經算是上檔次的了。”查永化回憶說。
在另一位“大支”張守剛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讓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橋頭鎮當地的彩禮曾經比明光市區還要高,定親時起步價一般為10萬元,等到結婚時還要付16.8萬元到18.8萬元不等。“遇到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把政策宣傳給他們聽,同時舉一些因為彩禮要得太高導致子女婚后感情不和諧的事例,講過后往往很有效果,女方家長就緩和了,甚至有人說‘對方愿意給多少就多少吧’。”張守剛說,“現在橋頭鎮一帶的彩禮,定親加結婚平均在五六萬元,和以前相比至少降了10萬元。”
橋頭鎮下轄9個行政村,平均每個行政村有兩位“大支”,2023年7月,各村“大支”去市里參加移風易俗培訓班時,都被聘為“移風易俗宣講員”,加入了“文明新風管家志愿服務隊”,張守剛的編號是“明志QT009號”。“當初聽說要統一發服裝,大家都很興奮,結果只發了一件馬甲。”張守剛笑著說,“我們覺得最好看的,就是馬甲上印著的編號,這代表著一份責任和榮譽。”
相比之下,蘇巷鎮“文明新風管家志愿服務隊”隊員身份更多元,“我們鎮上有總隊、各村有支隊,總隊共吸納了20位‘大支’、6位‘紅娘’、十幾位鄉賢參與。”蘇巷鎮宣傳干事劉繼川說。
蘇巷鎮自服務隊成立以來,已促成“喜事新辦”15起、“喪事簡辦”70余起,配合農村文化市場整治巡查300余次,開展移風易俗宣講志愿服務活動80余場,受益群眾2000余人次。
而在明光市,類似這樣的志愿服務隊共有152支,吸納了“大支”481人,他們積極倡導移風易俗,把人情負擔減下來、讓人情新風揚起來,有效遏制了高額彩禮、大操大辦、隨禮偏重、薄養厚葬、攀比炫富等陳規陋習,為紅白事“瘦身”,為文明鄉風“加碼”。
“明光新時代文明實踐做法在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并獲《改革內參》刊登,‘把道理送進心中’創新做法獲《半月談》刊發推廣。我們將繼續做好點滴小事來激發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大熱情,用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贏得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用廣大群眾的實際行動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明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李明富說。
以移風易俗“小切口”,推動鄉村文明新風“大變化”,一幅滌舊迎新、崇理重德、向善而行的文明畫卷,正鋪陳在安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