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革命薪火,賡續紅色血脈。滁州,是革命老區、兵員大市、駐軍大市,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心區域,曾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光榮的皖東兒女,曾用鮮血和生命,書寫出矢志不渝跟黨走、愛國擁軍為人民的光輝詩篇。
紅色皖東的山河有多大,國防教育的課堂就有多大。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同學們重要回信精神,進一步深化全民國防教育,積極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厚氛圍。
擔負全民國防教育新使命
警鐘長鳴,忘戰必危,思想深處的烽火狼煙必須時刻點燃。
我市加強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堅持“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原則,既面向全民,又突出抓好重點對象,尤其是抓好領導干部和青少年學生這兩個群體,充分發揮重點群體示范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群眾主動接受國防教育。
在國防教育領域,領導干部既是“關鍵少數”,也是人民群眾的帶頭人和主心骨。為此,我市將全民國防教育列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在公務員初任培訓中也安排國防教育內容,并開展全程軍訓。市領導積極參加軍政座談會和“軍事日”活動,重大節日走訪軍烈屬、退役軍人家庭及駐滁部隊。
給駐守祖國邊疆的解放軍叔叔寫信,與解放軍官兵視頻連線,與解放軍同上云端國防教育課,組織少先隊員走進武警部隊參加“軍營開放日”……作為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的滁州市實驗小學,通過精心培育打造“七彩雙擁”品牌,在孩子們心中強化國防教育、厚植愛國情懷。
和實驗小學一樣,全市各學校均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把國防知識、國防理論、國防精神、國防歷史融入學科教育之中,播撒“國防種子”。
記者了解到,我市還通過開展中小學生“愛我國防”征文比賽、國防知識競賽、國防競技、國防運動賽事等系列教育及實踐活動,結合“開學第一課”、主題黨團隊日、主題班會等開展國防教育進校園活動,厚植青少年強軍愛國情懷。
2024年以來,全市學校共組織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活動700余場,參與師生30萬人次。深入推進大一、高一新生入學軍訓活動,每學年參加軍訓學生約4萬人。2022年以來,創建“國防教育示范學校”14所,有效拓展學校國防教育形式載體。
民兵是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滁州扎實抓好民兵國防教育,特別在教育整頓、軍事訓練、抗洪救災、執行重大任務中培育戰斗精神、強化國防意識。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兵校長兵輔導員兵教官制度,全市443所中小學校聘請600多名兵校長兵輔導員兵教官參與國防教育。
拓展全民國防教育新陣地
12月2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第46期鄉科級干部進修班,趕赴定遠縣藕塘烈士陵園,開展“汲取歷史智慧 提高政治能力——考察滁州皖東抗戰歷史遺址”主題現場教學。學員們通過現場學習加強政治修養,表示將把革命先輩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傳承好,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滁州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記者了解到,包括定遠縣藕塘烈士陵園在內,我市還有天長市博物館、來安縣皖東烈士陵園、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一共4個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以及天長市抗大八分校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國防教育基地的設立,不僅讓參觀者直觀了解國防歷史和現狀,感受軍事科技的進步和國防力量的強大,更能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我市持續強化國防教育基地建設管理,豐富展覽展示內容,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陳列,每年參觀學習人數超50萬人次。
在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軍嶺段上,明光三界軍旅小鎮精心打造“強軍之路”,聳立的烽火臺、小王郢阻擊戰遺址,淞滬抗戰英雄吳繼光、駐軍部隊渡江偵察記英雄齊進虎、馬石山十勇士、長津湖戰役等彩繪、石刻,以及66式加農榴彈炮、65式雙管高射炮、59式中型坦克、武直10飛機等兵器模型,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成為網紅打卡地。
在其他宣教陣地作用的發揮上,我市充分發掘紀念館、革命歷史遺址、烈士陵園等紀念設施和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陣地內容,開設“微課堂”、舉辦“微宣講”、開發“微視頻”,生動開展國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此外,精心打造12個雙擁主題公園和雙擁主題教育展館、48個雙擁廣場和廣角,形成國防和雙擁立體宣傳陣地。利用滁州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常態化開展國防教育研學活動,每年承訓約25萬名學生。依托學校國防教育圖書室(角),經常性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主題活動,重點建設8個小學國防教育圖書室(角)。
我市還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國防教育事業,通過軍事化管理、軍事化訓練、軍事化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國防觀念、集體榮譽感,指導培育航鷹、紅領巾、愛國有方等多家少年軍校,每年培訓青少年1萬余人。
提升全民國防教育新質效
“高速公路服務區也有‘軍人驛站’,真是太貼心了!”近日,滁州市某訓練基地軍士張虎驅車返鄉探親,路上驚喜地發現,位于寧洛高速滁州段的林東半島服務區開設“軍人驛站”,體驗之后便第一時間將好消息分享給戰友。
我市廣泛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全民國防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強化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同時持續拓寬軍人服務保障范圍,讓更多軍人軍屬感受到家鄉和社會的關愛與支持。
全民國防教育是維系國家安全的戰略工程。我市充分利用八一建軍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緬懷祭掃、誦抗戰家書、紀念碑下學黨史、重溫入黨誓詞等紀念活動約1.2萬場,參與人數20萬人次。舉辦滁州市首屆“雙擁杯”軍地軍事體育運動會、“歌唱祖國 強軍有我”雙擁主題活動、滁州市首屆“兵校長、兵輔導員、兵教官”國防教育技能比武大賽、“我和國防動員”主題征文等群眾性國防教育活動,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
特別是在“全民國防教育月”中,我市以“依法開展國防教育 提升全民國防素養”為主題,開展宣講報告、專題學習、讀書分享、主題繪畫、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活動800余場次,參與人數達18萬人次。在滁州學院、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舉辦國防教育宣講報告會,為學生們講解新修訂的國防教育法的重要性及深遠意義。
此外,通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歌唱祖國 強軍有我》雙擁主題活動、“同升國旗 共唱國歌”城連共建雙擁主題活動、新兵入伍歡送大會等擁軍優屬活動50余場次,匯聚崇軍尚武正能量。發揮優秀紅色影視作品教育功能,開展“徽映國防”國防主題電影進鄉村展映、2024“國防萬映”公益展映活動1200余場次,觀眾13萬人次。
為讓人民群眾“零距離”感受軍營魅力,我市積極建立軍營開放活動協調機制,協助駐滁部隊制訂軍營開放計劃,有序組織學生教師、黨員干部、民兵團體,走進基層連隊、參觀軍史長廊、觀摩武器裝備、體驗軍營生活,沉浸式接受國防教育。今年以來,開展軍營開放活動500余場次,參加人數近4萬人次。
掀起全民國防教育新聲勢
9月30日,《安徽青年報》以整版篇幅推出《紅領巾進軍營》新聞報道,刊發我市5所學校36名學生記者走進“濟南第一團”進行深入采訪的新聞事件。
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充分利用宣傳部門職能優勢,拓寬全民國防教育宣傳渠道,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全方位提升國防教育的“感召力”“創新力”“執行力”,讓關心、熱愛、建設、保衛國防成為全民共識,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國防教育氛圍。
我市積極構建立體宣傳格局。充分發揮主流新聞媒體作用,在《滁州日報》開設“鞏固國防 共筑長城”“軍民魚水情”等專欄,先后在重要版面刊發《讓“最可愛的人”成為“最有為的人”》等國防教育稿件100余篇;在滁州廣播電視臺設立“滁州國防”欄目,發布18期國防教育視頻,刊發《增強全民國防觀念 增進軍地軍民情誼》等新聞200余條;在市直媒體刊播擁軍征兵類公益廣告近300條。
同時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網上主題宣傳,新建“亭城國防”微信公眾號,刊發《滁州學院青年師生與部隊官兵開展“青春對話”》等信息100余條。“美好滁州”“滁州在線”“滁州網信”等“兩微一端”發布國防教育相關報道200余篇,閱讀量近30萬人次,有效拓展網絡傳播渠道,增強網民共識。
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身邊榜樣就是國防教育的鮮活教材。
我市注重典型示范引領,深入挖掘選樹全民國防教育領域先進典型,涌現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孫金龍、“最美基層民警”馬義民等一批典型人物。在市級“榜樣”專欄推出退役軍人徐明峰、民兵教員張久春等先進典型,引導全社會形成尊崇軍人、擁軍優屬的鮮明價值導向。
國防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長城。
為了讓紅色印記永不褪色,我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國防文化,滋養愛國情懷。以地方革命人物、紅色故事為題材,創作黃梅戲小戲《無字碑》《火種》、揚劇小戲《無土蘭花》《相遇在星空下》、廬劇小戲《三條腿桌子二十條槍》、舞蹈《子母燈》、歌曲《半塔紅色歌曲聯唱》等文藝精品力作,在“四季春晚”、文化進萬家、送戲進萬村等文化惠民活動中演出,激發人民群眾關心國防、熱愛軍隊的真摯情感,匯聚強國強軍的磅礴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