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匠心獨運的理論創新,引領交通土木行業技術進步;他以扎扎實實的應用實踐,推動道路工程建設綠色升級;他以心系社會的公益情懷,回饋祖國和家鄉的厚愛。
今年61歲的馮守中,長期從事土木(交通)工程建設的研究、咨詢及設計工作,身冠數不清的頭銜和榮譽。他是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5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90余篇,主持或參編行業及團體規范、標準16部,獲評中國交通行業特等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際隧道協會(ITA)產品與設備創新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獲授國家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35項。
幾十年間持續開展技術創新與集成研究,馮守中在環保型地基處理、隧道及地下空間節能與安全防災技術、路基路面低碳建造技術、高性能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而他最津津樂道的,仍是20多年前促使他走向科研應用的課題——可用于隧道綠色照明的蓄能發光多功能材料的研發攻關。
他回憶:“大約是2002年,我在工程建設咨詢機構工作時了解到,我國公路隧道運營照明碳排放量不低,但交通事故率卻高于發達國家不少,亟需安全、綠色的照明方案。”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馮守中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研發,成功研發出多功能蓄能發光材料,將其與長壽命面光源燈具制備工藝結合,形成既能滿足安全視距、又能降低能耗的隧道多維光環境照明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公路、軌道交通、地下及軍事民防工程領域。
“應用這項技術的隧道,交通事故發生率顯著低于平均水平。我們感到很振奮,并持續改進工藝,現在已經升級了好幾代,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8年,這項技術獲頒國際隧道協會(ITA)的產品與設備創新獎,這是隧道工程界的最高獎項。”馮守中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已被列入《交通行業智慧低碳技術推薦目錄》,已在國內23個省市千余座公路隧道中推廣應用,顯著降低了交通事故率和碳排放量,產生經濟效益49.36億元。
土木工程肩負著構造和維護人民生活環境的重要使命。身為一名土木工程專家,馮守中始終以國家的發展和需求為方向,帶領突破了行業領域一個又一個難題。他針對公路軟基處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發明了系列處理技術和工法,成功實現了不破壞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的軟基處理目標。面對產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他又通過系列發明和技術應用,實現公路隧道運營改造的“一低、二零、三提升”管理目標,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公路隧道大省示范應用。在渣土資源化利用方面,他立項開展渣土混凝土理論與生產技術研究,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研發,將渣土制備成高性能混凝土和構件,比常規混凝土生產成本更低,引領了土木建筑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馮守中又憑借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中的突出貢獻,獲評“中國產學研工匠精神獎”。
馮守中對家鄉滁州感情深厚,為了報效桑梓,他在全椒縣創立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技術咨詢和專利材料裝備的生產銷售。在他的帶領下,該公司技術和產品在北京冬奧會保障工程、杭州亞運會保障工程、新疆天山勝利隧道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與好評,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中國產學研創新示范企業、安徽省專精特新企業,還依托企業建設并申報了省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國際科協科普基地等。
與此同時,他積極發揮個人影響力,為我市招才引智工作貢獻力量。他先后協助引進4位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到我市企業工作,推動國際隧道協會年度學術與工作會議、中俄科技界高層次學術論壇等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在滁州籌辦,向世界推廣宣傳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