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2024年8月2日A10版)
從原料種植、菌棒加工到菌種培育、鮮菇生產
這對“天生搭檔”鏈上長三角
滁州豐科生物科技金針菇生產線
長在菌棒上的香菇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陳燕飛
通訊員 于成龍 姚童玲
“村里麻櫟樹多,過去不知道怎么用?,F在用來種植香菇,產量高、品質好,香菇根本不愁賣。”“我家200畝麻櫟樹,過去只會燒制櫟炭,現在加工成菌棒后種植香菇。”……在滁州市南譙區,一直有種植麻櫟的傳統,目前該區麻櫟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在這個全國最大的麻櫟人工林基地,一個長三角地區的食用菌種植、深加工基地正在悄然形成中。
相生相伴
它是菌菇的生產原料
麻櫟又稱橡樹和柞樹,早在1500年前,滁州當地就有種植麻櫟的習慣。
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桂瑩家庭農場有200畝的山場,種的都是麻櫟。農場負責人王本明投入100多萬元,建了12個現代化物聯網系統香菇大棚。“以前,麻櫟用來燒制櫟炭,不僅有污染而且效益低?,F在直接把麻櫟粉碎加工成菌棒,用來種植香菇。農場現在年產香菇達15萬公斤,年產值約240萬元。”王本明說。
麻櫟與菌菇,似乎是一對天生的“搭檔”。麻櫟的木質結構堅硬,木質素含量高,其枝椏材和小徑材是培育香菇、木耳、靈芝等食用菌最優質的原料。麻櫟還負載著菌絲生長需要的豐富營養,有利于香菇、木耳等各類木腐菌菌絲的穿透和生長。研究數據顯示,麻櫟菌棒中的食用菌鈣和鋅元素含量是普通菌棒的3—5倍,出菇茬數比普通菌棒多1—2茬。
“全區每年可采伐麻櫟60萬噸,最大可供年產食用菌棒3億棒。”滁州市南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好地利用麻櫟資源,南譙區對傳統的麻櫟種植進行創新研究,自主創新出了《麻櫟育苗造林技術》《麻櫟炭用林短輪伐期經營模式》2個國家行業標準,使麻櫟經營周期由常規用材林的50—70年縮短到5年左右。
相互吸引
它是麻櫟的優質“伙伴”
搔菌、出芽、采收、包裝……在滁州豐科食用菌項目的試生產車間,一瓶瓶金針菇經過標準化的無塵車間、智能信息化的工業生產線,從車間直接發往南京、上海等長三角城市。“這個項目是集團的第一個金針菇的數字化工廠,產量是傳統模式的100倍。一期項目滿產以后日裝瓶量達15萬瓶、70噸,年產2萬余噸金針菇,產值近2億元。”滁州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董長虹介紹說。
董長虹表示,將于年底開工建設的項目二期規劃種植蟹味菇、白玉菇,將用到大量的菌棒,而南譙區擁有充足的麻櫟資源,后期項目將與當地企業充分合作,當地取材、當地生產,可以極大地節省成本。
據介紹,南譙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了30多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食用菌全產業鏈條。全區共有家庭農場1411家,合作社453家,成規模的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18家,年生產香菇菌棒1000多萬棒。
2022年,南譙區從浙江省麗水市引進食用菌項目,成立滁州市金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孟洼村建成了290個香菇種植溫室大棚。從菌棒拌料裝袋、高溫滅菌,到菌種培養,再到香菇烘干加工,實現了全產業鏈生產,每年能夠生產250萬公斤香菇,銷售到長三角地區。目前,已成功獲批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提升競爭力
端上長三角“大餐桌”
小小的菌菇有著較大的消費市場。“全國食用菌年消費量超4000萬噸,長三角地區高品質食用菌需求量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南譙區2023年食用菌產量為1.6萬噸,今年上半年產量2.46萬噸,后期的發展空間巨大。”南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涵蓋原料供應、菌棒加工、標準化種植、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倉儲冷鏈等配套基礎設施于一體的三鏈融合產業——長三角綠色食品(食用菌)產業園正在建設打造中,園區總規劃面積約1萬畝。7月22日,投資5億元的光谷藍焰生物質供熱及食用菌項目成功簽約,成為首家入駐園區的企業。項目達產后,預計年可產菌棒約2000萬棒,鮮菇加工約5000噸,實現產值3億元。
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南京農業大學——金穗食用菌專家工作站”,開展食用菌新品種培育、引進、篩選和適應性栽培技術研究;與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簽訂《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設立長三角食用菌種業公司,啟動皖東地區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建設……南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快推進產業園項目建設,關注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食用菌產業競爭力,依托本土資源優勢構建區域特色的品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