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千年亭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也是頗受年輕人追捧的“寵兒”,青年人的身影隨處可見。
作別白日喧囂,回歸夜晚靜謐,滁州青年當以何種方式點亮“夜生活”?如今,在滁州,有一群年輕人找到了夜生活新的打開方式——上夜校。街舞、攝影、美妝、中醫……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課程,讓“夜校”這個頗具年代感的詞語煥發新生。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火爆的“夜校風”刮到了滁州,濃濃的“青春”味道讓“夜校”“青”和力滿滿。今年2月起,團滁州市委精心打造“青年夜校”公益品牌項目,搭建一個青年學習、交流、成長的平臺,以理論提升、興趣培養、技能學習等專題內容滿足更多青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打造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新陣地。
課程跟著青年需求走
2月29日晚,“青年夜校”第一期課程,來自滁州各行業各領域的30多名青年小伙伴聚在一起,跟著老師學起了扭扭棒絨花制作。
不同于曾經的夜校掃盲,如今的“青年夜校”,以新姿態“闖”進滁州年輕人的夜生活。
“我們開設有非遺、舞蹈、手工、手機攝影、國學、烘焙等課程。”“青年夜校”承辦人方旭告訴記者,課程是動態調整的。
結合報名參與情況、問詢青年意見,摸清青年“想學什么”,統籌資源“滿足需求”,實時動態更新需求、分批開設課程、篩選培育優質課程。
“現在每月開課8次左右。”方旭說,課程確定后,提前在滁州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發布,以接龍方式“搶”下一個月的夜校課程。
“怎么辦好青年夜校?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團滁州市委副書記、市青聯主席戴鶯表示,關鍵是要找準自身定位,實實在在為青年辦好實事。
從更廣的范圍來看,滁州“青年夜校”采取“1+N+1”課程模式。“1”指的是理論學習,通過系統的課程體系,幫助青年們深入學習黨的理論、政策導向和社會發展趨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N”則代表了多元化的特色課程,涵蓋創新創業、職業技能提升、文化藝術修養、健康生活等多個領域,在滿足青年們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幫助他們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1”則專注于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內容。找準了青年需求,夜校自然“圈粉”。
發展圍著服務青年轉
近年來,奮發有為的滁州不僅實現了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三、躋身全國百強,城市建設更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青年齊聚滁州、創新創業。
住在滁州,來安上班,習慣了早出晚歸生活的幼兒園老師徐薇薇,曾經的“夜生活”更多是遛狗、追劇、鍛煉。青年夜校一經開課,抱著學習更多知識的念頭,她就主動“搶”起了看中的課程。
和徐薇薇一樣,報名的青年還有很多。“從2月至今,每次課程一出來,接龍報名人數很快就滿了。”方旭說,截至目前,參與青年已有400余人次。
充分發揮各級團組織團結引領青年、動員組織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能作用,給青春和夢想更廣闊的天地。在團滁州市委的“目光”中,讓青年在業余有地方去,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也給有專長的青年提供施展和提升的平臺,是團組織努力的方向。
秉持著這樣的思路,打造“青年夜校”成為解決青年現實需求的新舉措。
戴鶯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深化“青年夜校”品牌項目影響力,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到這一學習交流活動中來。“一方面,在用好資源上發力,切實做到青年在哪里,課堂就延伸到哪里。同時,建立完善課程庫、名師庫,持續提升青年夜校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在拓展延伸夜校課堂上發力,即將組織開展送學進企——青年夜校進企業等活動,把課堂送到青年身邊,服務更多青年人。”
滁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全市398.7萬人常住人口中,15至59歲人口為254.7萬人,占63.89%。我市已成功申創安徽省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
作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一方面,團滁州市委正以“青年夜校”為平臺,以更加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為青年們搭建展現活力、追求夢想、交朋結友的舞臺,引領廣大青年與滁州發展雙向奔赴、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