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良
朱元良,男,1967年1月生,天長市萬壽鎮綜合文化站站長。2009年起,朱元良的母親、父親、岳父三人先后患重病,妻子負責照顧孩子,他承擔起照顧三人的重擔,住院陪護、飲食起居、日常照看,事無巨細;為他們奉湯侍藥,喂水喂飯,洗腳擦身,端屎端尿,無微不至,直至十余年后父母安然離世。朱元良還20余年如一日義務照顧雙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李桂珍,即使工作再忙,朱元良都會每周抽出一兩天時間去看望她,為她燒好飯菜,幫助打掃房間,2020年老人因燒傷住院2個月,他每天都去照顧,送飯喂藥,端茶倒水,從不厭煩。如今李桂珍老人已82歲,身體健康,她逢人便夸朱元良比親兒子還親。朱元良獲評“天長好人”榮譽。
不辭艱辛 服侍病癱母親
朱元良是“二十四孝”之一——宋代朱壽昌的后裔,自幼受“孝道”良好家風的熏陶,從小到大恪守“孝道”家風傳承。
朱元良的母親常年高血壓,后來并發患上冠心病,2009年4月,他母親因冠心病引起心臟問題住院搶救治療,住院期間朱元良寸步不離,主動承擔了母親的陪護、照顧等事務,為母親奉湯侍藥,喂水喂飯,洗腳擦身,端屎端尿,照顧得無微不至,很快他母親就好轉出院。但是出院不到一個月又因心臟問題嚴重復發,再次住院,后又轉入南京某醫院手術治療,先后在南京、天長住院1個多月。住院期間,朱元良白天上班,晚上陪護,幾乎沒有斷過。不僅他的哥嫂們很感動,就連同病房的室友也深受感動,對老太太說,“你這個兒子太孝順了,大娘真是好福氣。”出院后,為就醫方便,他安排母親和自己二哥住在汊河老街,自己則每天下班后騎著電瓶車趕到二哥家看望母親,幫母親洗衣換被、買藥送藥、打掃衛生。2019年夏天,因病情加重,母親行動不便,幾乎喪失自理能力。朱元良更是一天往返多次,幫母親喂飯喂水,為母親擦拭身體,給母親洗澡換衣。2021年9月,母親病情惡化,搶救未果,安然去世。
麻繩專挑細處斷,父親岳父雙雙住院
2015年,朱元良父親突發中風,經搶救,住院三個多月。在這100多天的住院治療期間,朱元良依舊默默照顧著、陪護著父親。為父親拿藥換藥、買飯喂飯等等從不言苦。父親出院后,生活便已不能自理,只能臥床不起。因老人執意落葉歸根,只想在老房子里面生活。朱元良便每天雷打不動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趕十幾里路回到老家去照顧父親。為父親洗腳擦身,剪指甲,理頭發......這一照顧就是3年,2018年,老人安然離世。在老人臥床3年以來,身上總是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更沒有生褥瘡。
2017年,就在朱元良父親中風期間,他的岳父又檢查出食道癌,在合肥住院治療期間,也是朱元良每天跑上跑下,打飯接水,買藥繳費,和妻子一起來來回回照顧著。手術出院后岳父轉到天長醫院治療。朱元良每天騎著電瓶車一天三頓往返送飯,風雨無阻。那段時間,朱元良的親戚朋友經常看到他是上午還在照顧父親,下午人又跑到岳父身邊進行陪護,晚上又是照顧自家小孩。即使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他也是從未抱怨。他的孝心和善心感動得老岳父熱淚盈眶地對人說:“我這個老女婿太孝順了,不是兒子勝似兒子”。
關懷鄰居孤寡失明老人 贍養助她安享晚年
朱元良不但非常孝順自己的父母,更難能可貴的是二十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幫助照顧著一位無親無故雙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李桂珍。
李桂珍老人今年82歲,從小被姨媽領養,5歲時因一場重病而導致雙目失明,剛成年時養父母去世,李桂珍便一人在汊河生活。由于她是養女,又自幼失明,脾氣很是古怪,對任何人既不信任,也不滿意,生活十分艱難。朱元良和她是近鄰,對她的困難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多年來都是主動地去幫助照顧她。從最開始防備,不接受,到現在依賴他,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量。朱元良的真心和愛心溫暖了這個老人孤獨的心。
朱元良自擔任文化站站長工作以后,便不住在老家,但他心中始終惦記著這位老人,即使工作再忙,路途再遠,他都會克服困難,平均一周抽空去看望她一到兩次,給她燒好飯菜,幫她打掃衛生。每次趕集他都會買點水果、零食送給老人,逢年過節,粽子、月餅等節日食品更是從沒斷過......以至于這個脾氣古怪的老人逢人便說:“他就是我的兒子,是我的依靠,有了他我生活才有希望。”
2020年,老人不慎將自己燒傷,她一個電話打給了朱元良。適逢朱元良岳父再次住院,他每天都要去送飯,工作又忙,可謂是分身乏術。但他仍然還是在第一時間趕到了老人身旁,安排車子將她送到市醫院診治。因老人脾氣古怪,和醫生、護士鬧僵,不配合治療。剛住一天,便吵鬧著非要回家不可,任何人勸說都沒有用,朱元良只好將她接回了家。回來后,朱元良買了燙傷膏,起早帶晚地去照顧她,幫老人上藥,喂老人吃飯。看著老人痛苦的樣子,朱元良于心不忍,又再三動員她再次去市醫院治療。住院治療2個多月期間,因老人脾氣不好、難伺候,換了兩三個護工,最后沒有人愿意服侍她,朱元良自己只好每天抽出時間去服侍她,照顧她,每天送飯喂藥,端茶倒水,安撫老人情緒。同病房的人還以為他是老人的兒子呢。
老人年齡大了,生活不能自理,朱元良又想方設法動員她住進了萬壽敬老院。因老人脾氣不好,經常和別人發生矛盾與糾紛,又是朱元良經常去說服她、開導她,這才安心在敬老院住下來。敬老院的許多老人都說,“朱元良這個孩子脾氣、心腸真好,像李桂珍這樣性格古怪的人,就是自己的親生子女也會被她煩夠了。而朱元良卻能長期堅持這樣做,真是不容易。”朱元良卻說,“我和她雖非親非故,但也是做了幾十年鄰居,她依靠我也已習慣了,她脾氣不好,眼睛又看不見,別人都不愿理她,我如果再不理她,她孤苦伶仃的,實在可憐,我也是于心不忍。我就想憑自己的一顆熱心去溫暖她,讓她能安度晚年。”
朱元良就是這樣,用他的孝心去侍奉雙親,用愛心去溫暖老人。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朱壽昌棄官尋母的“孝道”精神在其后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并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