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獲盤點時。“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90多萬元。”1月26日,與記者聊天時,興奮中帶著一點遺憾的南譙區烏衣鎮雙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明才這樣說道。“因為水利工程施工,導致水產捕撈延后,這部分收益加上去,肯定過百萬元。”
位于烏衣鎮西南部的雙廟村,村域面積9.86平方公里,由原來的馬廟村和廟張村合并而成。
回望過去,彼時的雙廟村,可謂“窮”字當家。“村集體經濟收入沒啥不說,還欠了一大筆外債。”王明才說。
窮則變,變則通。盤點家底,整合資源。雙廟村立足村情實際,整合閑置土地、水面,分類進行集中發包,流轉給種、養殖大戶,變“碎片化”為“集約化”,方便種植養殖大戶統一管理經營。
村民受益、集體增收。還清了外債后,雙廟村向何行?雙廟村“兩委”謀發展的焦點不變,求變求新、求新求興。
區位優勢就是發展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勝勢,關鍵在于明晰努力方向、找準發展路徑。
毗鄰南譙新城,新城建設中蘊藏的發展機遇不可或缺。“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一方面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另一方面找準機會讓更多群眾就近就業。”王明才說,兩方面著手、兩方面受益。得益于此,雙廟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攀升。
2021年70多萬元;2022年80多萬元……產業興,鄉村旺。在雙廟村“兩委”看來,實現從“窮”到“富”,只是第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產業振興先行。
“有了共識,看的是執行。”王明才告訴記者,雙廟村長期以苗木種植和稻蝦養殖為主,無特色資源。
山重水復疑無路,2022年底,烏衣鎮黨委政府引進了現代休閑農業項目。資源無“特色”,土疙瘩里“藏金”。
雙廟村“兩委”立即行動起來,經多次爭取,將項目落戶在大劉、井郭兩組,打造八灣現代農業示范園,以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群眾有干頭、有賺頭、有奔頭。
“我們在一個月內完成400多畝土地、600多畝水面流轉工作。”王明才說,這個示范園將形成精品果蔬種植區、特色稻魚共生區、休閑體驗游樂區三區融合的發展格局。
“抓好產業園項目,龍頭示范下,強了的是村里的產業。”在王明才的思考中,做好了“糧頭食尾”文章,不僅會富了村集體,也帶動了群眾增收。“園區日常管理維護,季節性水稻種植、魚苗放養、水果豐收采摘打包運輸等,都需要長期工或臨時工。”
土里刨“金”亦生“金”,盤活“存量資源”、拓展“增量資源”的雙廟村,在奔“富”的路上越走步伐越快,也讓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加。
自2016年起,雙廟村由村里出資為全村6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新農合及人身意外險,累計已達5500人次,投入金額150余萬元。同時,村里還投入80多萬元,安裝了路燈,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了升級改造,將原有的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科普館等提檔升級,新購置電子彩屏,配備跑步機、握力器及VR(虛擬現實技術)情景體驗機等器材,供居民閑暇時體驗。
在王明才看來,強村富民之路,奮進正當其時,必須以八灣現代農業示范園為抓手,用好八灣水庫2000多畝水面資源等,以實干贏未來。“展望未來,我希望在雙廟村,能夠做到春賞百花秋摘果、夏游河塘冬捕魚,讓鄉村發展鏈接上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