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必須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個方向發力。其中,讓營商環境更趨國際化,是推進安徽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
11月17日上午,安徽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安徽省優化涉外營商環境工作開展專題詢問。
圍繞推動惠企政策和政府承諾落實到位、發揮自貿區在優化涉外營商環境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嚴格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等方面問題,省人大常委會有關組成人員和部分列席會議的省人大代表,向到會的省政府、省高院、省檢察院以及相關部門進行了多輪詢問。
近年來,外資已成為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進出口實績企業1.1萬家,外資企業4200多家,累計有89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安徽省設立180家企業。今年1月至9月,全省新設外資企業419家、同比增長17.7%;實際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2.1%,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利用外資、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占比分別達到49.8%、42.8%。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是安徽省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和開放創新的“試驗田”,在優化涉外營商環境承擔重要使命。創建一流涉外營商環境,安徽省將如何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專題詢問中,部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對此十分關注。
“我們將從三個方面發力,即全力打造國際化的制度環境、國際化產業環境、國際化的服務環境,讓自貿區成為高水平的營商環境示范區。”應詢中,省商務廳負責同志表示,將聚焦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制定對接CPTPP第一批等規則的舉措清單,扎實推進RCEP規則落地實施,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同時,深化新能源汽車等主導產業開放創新,瞄準重點企業開放需求,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嚴格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是優化涉外營商環境的重要工作。記者了解到,這次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針對更好推進負面清單之外內外資一致管理,條例作出具體規定。
根據條例,安徽省應當對標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完善外商投資促進機制,保障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加強國際對接合作,推進貿易便利化,鼓勵和促進外商投資。同時,根據國家部署,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聯動創新區實行外商投資試驗性政策措施,擴大對外開放。
實踐中,為進一步優化外資市場準入,近年來安徽省全面落實“非禁即入”要求,排查清理對涉外市場主體資質、資金、股比、人員、場所等設置的不合理條件。堅持“平等對待”原則,在市場準入、登記、監管、服務等環節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稅費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面,做到內外資企業公平對待。
與此同時,安徽省簡化外資項目免稅確認手續,積極擴大安徽省利用外資政策儲備。今年以來,辦理總投資3億美元以下鼓勵類外資項目免稅確認16個,項目總投資81.29億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安徽目錄也作了調整,新增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資源精深加工和接續產業等項目、新能源領域能源轉換用新材料研發生產等4個條目。
不過,省人大常委會在調研中也發現,當前在關于外資項目的常態化調度協調,以及針對外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政策宣傳和服務方面還存在不足。當天的聯組會議上,有關人員專門就此向省發改委作了詢問。
對此,省發改委有關負責同志在應詢時表示,今后將加大工作力度,特別是在外資企業項目核準備案上,要提高效率、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間。“此外,還將強化政策宣傳工作,提升外資企業政策知曉率,同時做好政策落實工作,充分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記者 范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