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10月18日9版)
近日,在天長市金集鎮草西村薄殼山核桃種植基地里,成熟的山核桃掛滿了枝頭,種植戶們滿臉喜悅地忙著采果、挑選、裝筐、外運。“過去這一片是低效林,改種薄殼山核桃后,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草西村村黨總支書記陳葉桃說。
天長市創新推行“林場+村(社區)+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場村合作”融合發展,鼓勵引導村集體、村民將生長期長、材質不佳、經濟效益差的低產低效的林地經營權流轉給國有、集體林場,推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益。
“以前,村里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加上種植管理粗放不精,導致崗坡林地生產力低。”陳葉桃介紹,推行“場村合作”后,草廟山林場主動聯系村里合作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不僅為我們提供品質優良的薄殼山核桃樹種苗,還安排技術人員現場傳授栽培技術。如今,這片低效林已經變成了“搖錢樹”。
為充分利用林下資源,草西村在市林技人員指導下,按不同季節在林下分片套種油菜、紅心薯、甜玉米、百合等糧油作物和芍藥、蒲公英、白術等中藥材,實現一地多收,提升林地綜合效益,該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帶來10多萬元收入,種植戶戶均增收5000多元。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國有、集體林場在林地經營、技術推廣、產業銜接等方面的優勢,與林區村(社區)合作共建產業項目、共享發展成果,走出了一條場村合作、共建雙贏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天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副局長徐峰介紹說,截至目前,該市已實施場外造林1.25萬余畝,村集體低產低質低效林改造近萬畝,林下套種糧油、中藥材和苗木花卉等4500畝,實施馬尾松、意楊林等低改項目6000余畝,打造森林康養基地2個,建設林下經濟場村合作示范點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