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的巨峰、香甜的夏黑、脆甜的醉金香、香脆甜的陽光玫瑰……我家園子里,種有10種葡萄。”8月4日,位于南譙區施集鎮河東村的花山清陽生態農莊里,全省優秀退役軍人、58歲的農場主劉同忠,向記者介紹其種植的葡萄時,言簡意賅,如數家珍。
“2003年搞魚塘,2010年種葡萄,20年的創業經驗,總結成一句話:不怕苦、多鉆研。”聲音洪亮、鏗鏘有力的話語里,處處展示了一名軍人的風度和自信。劉同忠在45畝農場里,悉心經營著魚塘、果園、餐飲、垂釣等業務。每到節假日和周末,農場里總是游人如織,兩處停車場常常停滿車輛。
“6月份以來,總利潤32897元。”劉同忠打開手機里的“家庭農場隨手記”APP,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著他那“不完全統計”的收入數字:“8月2日,葡萄收入2905元;8月1日,餐飲收入2000元;7月31日,葡萄收入2435元……”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退役軍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力量。近年來,施集鎮千方百計鼓勵“兵力量”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培養一批退役軍人“領頭雁”“土專家”“田秀才”。和劉同忠一樣,越來越多的退役軍人創業熱情空前高漲,各行各業陸續涌現出優秀的退役軍人代表。
在花山村,1000多米長的扁擔山上郁郁蔥蔥,山腳下310畝綠油油的秧苗生機勃勃,排灌渠內汩汩流淌的清泉滋潤著農田,穿田而過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向遠方延伸。幾位游客登上路邊觀景臺,通過騰空而起的無人機鏡頭,欣賞和拍攝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五彩稻田畫主題美景。
這里是南譙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墾地融合”花山示范區。炎炎烈日下,前段時間不慎摔傷腿腳的花山村黨總支書記劉志川,拄著拐杖前來查看苗情。
“以前,這里是40多戶村民家的80多塊小田,現在整為8塊大田。”劉志川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前些年保存的衛星地圖,指著一片片“碎田”向記者介紹:“農戶先將土地流轉給花山村,再由村轉包給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這樣一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促進農田增效、農業增產、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此外,劉志川帶領村兩委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突破,引進240萬元資金發展倉儲項目,既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解決周邊群眾家門口就業問題。和劉志川一樣,施集鎮越來越多的退役軍人正在發揮創業先鋒作用,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創業實踐。
1996年退役的豐山村“老兵”陳廣龍,發展特色農業草莓種植大棚100余畝。他先富不忘群眾,創建殘疾人就業基地,帶動殘疾人就業增收。大林村黨總支書記陳遠升,帶頭發展特色產業瓜蔞種植,引領周邊種植面積200多畝,年產值將近200余萬元,解決31人就業。
在施集鎮,努力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一個個退役軍人,持續發揚革命軍隊優良傳統,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廣闊農村干事創業、再立新功。
對于思想活躍、敢闖敢干的退役軍人,施集鎮將其列為村級后備干部力量著重培養,努力讓他們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鄉村振興引路人。目前,這個鎮共有“兵支書”3人,占比25%;“兵委員”11人,其中副書記4人、副主任1人、委員6人,后備干部1人。村(社區)兩委干部中,退役軍人占比近五分之一。
在部隊,保家衛國當“鐵漢”;回家鄉,鄉村振興做“尖兵”。一個個老兵,雖然投身田野,卻時時保持沖鋒姿態,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