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季度“賽馬”中,經濟運行連續六個季度全省第一
解碼高質量發展滁州“秘訣”
擊鼓催征穩馭舟,奮楫揚帆啟新程。
2023年,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促發展,經濟運行平穩向好,保持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交出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優異答卷。在全省季度“賽馬”中,經濟運行連續六個季度全省第一。
延續著春天的勃勃生機自信作答,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中有進、越走越堅定,闖入“先進生”行列的滁州“秘訣”何在?
工業強市“打法”歷久彌新
工業強則城市強,產業興則城市興。
“大揚子”時代,工業發展“合老大”“滁老二”的輝煌,讓滁州人始終念茲在茲,也讓滁州人始終堅信工業興滁州興。
傳統農業大市,如何調和“工業配方”?滁州人的選擇是:無中生有、有中生優,讓產業成“鏈”。
農產品資源是滁州優勢所在,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我市堅持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章。近年來,我市緊密融合地方“土特產”資源,大力推動食品精深加工,綠色食品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市共有綠色食品產業重點企業274家,產業規模發展到640億元。美國嘉吉、泰國正大、盼盼、光明、元氣森林等一批龍頭企業集聚滁州。今年1到6月份,全市簽約、在建、投產綠色食品產業重點項目101個,總投資262億元。
讓傳統優勢產業向“新”而行,我市力促家電產業由“制造”變“智造”,集聚博世西門子、康佳、創維、飛利浦等規模以上家電及配套工業企業124家,形成以冰箱、空調、洗/干衣機、彩電為主體,制冰機、開水壺、暖風機等小家電為補充的產品體系,產值規模約600億元。
作為我市八大產業鏈首鏈的光伏產業鏈,做足無中生有文章,推動從“一粒砂”延伸拓展到一條千億產業鏈,一大批知名龍頭企業紛紛投資興業滁州,光伏產業產值連續兩年翻一番,今年產值預計將超千億元。
……
堅定實施好“工業強市”戰略,力促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做優,滁州堅持機遇面前不放過、機會面前不錯過,全力以赴招大引強,以項目建設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大局上謀劃,于關鍵處落子,滁州工業經濟步步生花。
去年,我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78個,天合光能、億晶光電、旭和光電等8個百億元項目簽約落地,在全省率先實現百億項目縣域全覆蓋。
今年春節后上班第二天,我市即召開全市“雙招雙引”暨深化“一改兩為”工作動員大會,吹響發展沖鋒號,集中簽約項目31個、總投資超530億元。
在實現招商引資一季度“開門紅”后,全市迅速打出招商引資“夏季攻勢”,堅持高位推進招商,全力主攻一批重大項目,繼續集中力量打好有效投資攻堅戰,為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提供堅強的項目支撐。
“要聚力雙招雙引,把雙招雙引和項目建設作為主抓手、主戰場,克服畏難情緒,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持續不斷抓招商、引人才、上項目,為高質量發展厚植動能。”二季度招商引資“三看三比”巡回檢查現場會上,市委書記許繼偉這樣強調。
市級領導率先垂范,拜訪企業、宣傳推介滁州、洽談對接項目,帶來的是,上半年,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282個。
全力拼經濟、促發展,關鍵在工業,優勢在工業,滁州正將工業作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堅定不移起而行之。
創優環境“手法”始終如一
區域競爭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資已成為各地抓發展的最大共識,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吸引企業、集聚資源,關鍵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支撐。
但服務優不優,環境好不好,企業說了算。
我市樹牢“環境是第一競爭力”意識,堅持項目為王,做到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把優化服務、創優環境作為頭等大事,奮力打造更具比較優勢的營商環境,努力讓企業家順心、創業者安心、老百姓舒心。
深入開展“省外對標先進、省內對標一流”活動,在全省率先出臺首部地方性法規《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今年初,對標上海6.0版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出臺了我市2023版128條提升舉措。
制度上發力,措施上精準。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經濟管理事項186項。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席數據官”制度,全市政務服務事項辦事環節、提交材料、辦理時限分別減少10%、22%、34%,126項服務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務,率先設立企業幫扶窗口、“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業服務包”制度。
在全省率先開設12345企業訴求“零號鍵”和營商環境監督分線,聯動承辦單位739家。深入開展“遍訪企業、助企紓困”活動,健全“首席服務員”等機制,先后上門與4800多家重點企業和項目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常態化開展“萬千百十”要素保障活動,用企業家的“口碑”成就營商環境的“金杯”。
不務虛功,真抓實干。
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通過企業家早餐會、企業座談會等形式,傾聽意見建議。相關職能部門以“為企優服務提升年”活動等為載體,聚焦企業訴求,創新服務舉措,提升工作效能,全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高水平對接、高效率承接、高質量融入,滁州正對標省外先進、省內一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奮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不斷提升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讓創新創業者在滁無后顧之憂、心無旁騖謀發展,催生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千帆競渡。
創新驅動“步法”堅實有力
發展,從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從轉變觀念開始。
錨定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滁州始終思路清晰,那就是“創新是第一動力”。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來抓,持續完善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發展。”去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創新企業家早餐會上,市委書記許繼偉著重強調。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在市科技局設立市創新辦,統籌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每年初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每年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對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從2017年開始,出臺1+4+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并完善調整。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只有不斷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創新才有不竭動力。
我市緊扣企業創新主體培育這個主線,聚力關鍵環節,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市本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100%用于企業。
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045家,總量居全省第3位,滁州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全國“2022年創新型產業集群”名單,在省科技廳首次發布的科技創新指數中滁州市增幅全省第一、排名全省第三。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
我市堅持依托大院大所等平臺載體,廣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編制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加大定向招引力度,尤其是面向國際及國內知名高校招引高端人才。
目前,我市擁有合作院士78名,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和博士等高層次人才超1.2萬人,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超45萬人,大學生超5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80萬……
定而有謀,穩中有為。滁州,正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使創新成為滁州高質量發展最強引擎。